[实用新型]用于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的车架底盘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27035.6 | 申请日: | 2010-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126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张越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越平 |
主分类号: | B62D21/04 | 分类号: | B62D21/04;B60N2/015 |
代理公司: | 上海兆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有限合伙) 31241 | 代理人: | 章蔚强 |
地址: | 200233 上海市中***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混合 动力 电动汽车 车架 底盘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上的部件,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的车架底盘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节能、环保和低碳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因此,开发研制结构简单、轻量、安全的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出现,需要多达几十块甚至上百块电池组合在一起,才能确保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拥有足够的续航里程和行驶速度。然而,由于车内空间有限,数量众多的大容量电池组的布局,不但影响到车辆的重心与稳定,而且也将影响到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以及电池组的使用寿命与可靠性等。因此,上述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严重制约新型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开发与发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的车架底盘结构,它能使车辆的结构简单化、轻量化与低重心,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并解决了大容量电池组的布局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的车架底盘结构,所述汽车包括车载电脑、传感控制装置、电池组及汽车座椅,所述车架底盘包括一对间隔地位于中央位置的纵梁;所述纵梁由一个或多个高强度的轻金属薄板成型件通过焊接或锁合连接构成一个周边封闭的且横截面为正多边形的空心腔体结构;所述车载电脑、传感控制装置及电池组均分布安装在所述纵梁的空腔中。
上述的用于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的车架底盘结构,其中,所述纵梁的顶壁上设有若干开口,在这些开口上分别配置翻盖或滑盖。
上述的用于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的车架底盘结构,其中,所述纵梁的内壁上还均布安装有用于稳定所述电池组、车载电脑及传动传感控制装置的温度的导热片和导热管。
上述的用于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的车架底盘结构,其中,所述纵梁的四壁上按有效的间距设有多个连通汽车通风管道的进、出风口。
上述的用于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的车架底盘结构,其中,所述纵梁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一条带锁止机构的用于安装所述汽车座椅的承重滑槽,以使所述汽车座椅可沿该承重滑槽前后移动及锁止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的车架底盘结构的技术方案,通过在车架底盘上设置特殊结构的纵梁,能在确保车辆车架强度与乘员安全舒适的前提下,使车辆的结构不但更趋于简单合理,而且拥有更低、更稳定的重心布局。与此同时,纵梁的空心结构还能提供足够的空间,用于安装新型汽车所需的车载电脑、传动传感控制装置以及大容量电池组等等设施,从而解决了大容量电池组的布局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的车架底盘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的车架底盘结构的侧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底盘上的纵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好地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理解,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进行详细地说明:
先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的车架底盘结构,汽车包括车载电脑、传感控制装置、电池组1及汽车座椅2及车架底盘3,其中,车架底盘3包括一对纵梁30,该对纵梁30位于车架底盘3的中央,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安装和设置组成车架底盘3的其它部件和机构。
纵梁30由高强度轻金属薄板成型件通过焊接或锁合连接构成周边封闭的空心腔体结构,形成了一个拥有足够大小的封闭储物空间,它的且横截面为正多边形,本实施例为正四边形,它的顶面上在局部区域设有开口31,在这些开口31上分别设有翻盖或滑盖。
车载电脑、传感控制装置及电池组1均分布安装在纵梁30的空腔中,纵梁30由此成为拥有高强度、低重心的汽车的控制中心室和电池组盒,而且将大大降低整个车辆的重心结构,并由此提高车辆的稳定性。车载电脑、传动传感控制装置以及大容量电池组2等电气设施,通过开口31,能够方便地进行安装连接、维护保养以及更换修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越平,未经张越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270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