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新型逃生窗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01863.2 | 申请日: | 2010-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67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庆英;赵俊;马宏伟;杨杰;王川;张世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6B5/00 | 分类号: | E06B5/00;E06B5/11;E06B7/00;H02N6/00;A62B1/0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守仁 |
地址: | 43007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新型 逃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救逃生的设备,特别是一种集防盗和逃生于一体的多功能新型逃生窗。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物都向着高楼化发展,而国内应对于火灾等紧急情况主要以消防为主,逃生设备还没得到大范围推广,因楼层失火,火焰浓烟阻断了上下逃生的通路,逃生者窒息于室内或无奈跳楼的痛心事件仍屡屡发生,这引起了人们对逃生、避难设施的关注。
在国内,此类的应急逃生设备多见于门、窗、锁的改进,也起到了一定效果。其中,出现了由窗改进后形成的“逃生梯”、“逃生绳”,此外,还有刚应用于公交车上的“逃生窗”,但这些应急逃生设备在较高楼层使用上和安全性上仍具有局限性,对于像气囊滑道或管道逃生设备的研究,国内也已经展开,但总体而言,能自救逃生的设备还不够成熟。
在许多火灾情况下,受困人员需要从窗户向外逃时,正是由于室内设有的防盗网阻断了可以逃生的通道而酿成惨剧。许多地方政府、居民区物业也设定了相关法令取缔防盗网,然而,在实际中仍能看到,不少住户却不顾这些法令私下设置防盗网,可见,房屋与财产的安全也是人们很关注的问题。同时,火灾时许多人想依靠电梯能快速逃离现场又是不可能的,在此情况下民用电都会被切断,这也是给高楼逃生带来的不便。
为此,我们设计了此款多功能逃新型生窗,正是解决了这些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集防盗和逃生于一体的多功能新型逃生窗,该逃生窗适用于居民楼房、学校教学楼、办公楼等场所,可有效地解决火灾情况下防盗网阻隔逃生通道、受困人员自救能力差、被动等待救援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主要由转动梁、主体窗及滑道组成。其中:转动梁位于主体窗的上方,转动梁通过竖直转动轴与安置在墙内的上下加强板上的轴孔相配合,使转动梁嵌于墙体内。主体窗通过弹簧插销装在窗户上。滑道有两套,它们分别通过螺栓安装在窗户的底部和上部。转动梁可转动伸出墙外,主体窗可通过推动沿着滑道展开作为紧急状态用的逃生篮,而平时主体窗可沿着滑道收缩在墙体内作为防盗窗使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主要优点:
其一.采用了由太阳能板为蓄电池蓄电,再向传动机构供电的电力控制系统,节能环保。
其二.具有防盗和逃生功能:设计了有别于当前的防盗网的窗体形式,主体窗护栏采用伸缩杆结构,在窗户的底部和上部墙体上设置有滑道,这样,防盗窗平时可收缩在墙体内,不影响到建筑的美观,且兼具防盗的作用;主体窗平时靠弹簧插销固定在墙上,在窗户的上部分墙体中,安置了可绕竖直轴转动的转动梁,嵌在墙体内,火灾情况下通过蜗轮蜗杆可准确转出墙体90°形成外伸梁,由于蜗轮蜗杆的自锁性能,保证了外伸梁的稳定性,而此时防盗窗便可在向外推的过程中伸展变形成逃生篮,并与外伸梁连接上,在单片机和行程开关作用下,两套控制器可实现室内室外一键控制,确保安全快速逃离现场,之后,在室内有剩余人员情况下,逃生篮提升,提供多次救援。
其三.结构简单,易操作,成本低,安全性高且自助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转动梁1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主体窗2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滑道立体图。
图中:1.转动梁;2.主体窗;3.第一蜗杆;4.侧挡板;5.第一蓄电池;6.第一直流减速电机;7.支座;8.第一联轴器;9.锥齿轮轴;10.第一轴承;11.第一锥齿轮;12.第二锥齿轮;13.右侧板;14.轴孔;15.底侧板;16.左侧板;17.下加强板;18.水平转动轴;19.轴前支撑板;20.卷筒;21.上加强板;22.第二轴承;23.第二蜗杆;24.轴承孔;25.第一蜗轮;26.第二联轴器;27.固定座;28.第二蓄电池;29.第二直流减速电机;30.第二蜗轮;31.直杆;32.横杆;33.滑动轴;34.固定件;35.滑动件;36.凸台挡板;37.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018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