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空气压缩机冷却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89040.2 | 申请日: | 2010-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234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海泉 |
主分类号: | F04B39/06 | 分类号: | F04B3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郭迎侠 |
地址: | 065000 河北省廊***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气压缩机 冷却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压缩机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空气压缩机(以下简称空压机)在压缩空气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热量,如果空压机散热性能不好,不但会降低空压机的充气效率,减缓上气速度,严重时还会损坏空压机的某些零部件,酿成事故。为解决此问题,国内外已采用在缸盖顶部开辟一条水道,利用冷却水流过带走热量的办法进行降温,但是其缺点在于水道过于狭窄,所带走的热量有限,不能满足散热的要求,因而还会出现排气温度高,充气效率下降,上气速度减慢的现象,同时由于空压机长时间在高温状态下运行而会损害某些零部件,缩短空压机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是在申请人于2003年4月22日申请,2004年9月15日公告,专利号为ZL0324567.4的名称为“空气压缩机冷却系统”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而作出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空压机的冷却系统散热性能不够好的问题,提供一种水流量大,散热性能好的空气压缩机冷却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空气压缩机冷却系统,包括缸盖、空心阀座板及缸盖与空心阀座板之间的密封垫;所述缸盖中的进气腔与排气腔周围设有多个立式水道,所述缸盖上部设有横向水道及与所述横向水道相通的排水口;所述空心阀座板内部设有一个横向水道,所述空心阀座板的上设有与所述空心阀座板内的横向水道相通并与所述多个立式水道对应连通的进水孔或出水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立式水道中至少有一个立式水道作为进水立式水道与所述缸盖上的进水口及所述空心阀座板内的横向水道相通,所述多个立式水道的其余立式水道作为回水立式水道分别与所述缸盖内的横向水道及所述空心阀座板内的横向水道相通。
作为优选,所述多个立式水道的数量为4;作为优选,与所述缸盖上的进水口及所述空心阀座板内的横向水道相通的进水立式水道的数量为1个,其余的3个立式水道作为回水立式水道分别与所述缸盖内的横向水道及所述空心阀座板内的横向水道相通。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空气压缩机冷却系统的工作过程:以车用空压机为例,当汽车发动时,在主机水泵的推动下就会有冷却水通过缸盖的进水口进入缸盖内与其相通的进水立式水道,该进水立式水道与空心阀座板的进水孔相通,冷却水进入空心阀板内的横向水道;冷却水通过空心阀板上的出水孔进入回水立式水道,进而进入缸盖的横向水道,最后从排水口排出。据此缸盖的进排气腔上下左右周围都会有冷却水通过,根据冷热交换的原理,当系统中水温升高时,热水便上升至缸盖横向水道,从排水口排出,同时在水泵的推动下,冷却水又从缸盖的进水口流入补充,如此循环往复,从冷水流入到热水排出过程,便实现了高效散热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中冷却水依次经过进水立式水道、空心阀板内的横向水道、回水立式水道、缸盖的横向水道,提高了散热效率,达到降低空压机的排气温度和机体温度,提高充气效率,延长空压机寿命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压缩机冷却系统的一个实施例工作时冷却水的流向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压缩机冷却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缸盖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压缩机冷却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显示缸盖内横向水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压缩机冷却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空心阀座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压缩机冷却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显示空心阀座板内横向水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压缩机冷却系统的一个实施例工作时冷却水的流向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压缩机冷却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缸盖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压缩机冷却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显示缸盖内横向水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压缩机冷却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空心阀座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压缩机冷却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显示空心阀座板内横向水道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海泉,未经张海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890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