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容式触控面板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60870.2 | 申请日: | 2010-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89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徐淑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敏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4 | 分类号: | G06F3/044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万学堂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容 式触控 面板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触控面板,特指一种薄型化的电容式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触控式面板的技术依其原理主要区分为电容式、电阻式、音波式、红外线式等等,其中该电容式触控面板,其内部设有氧化铟锡(ITO)层,使用者手指触控时可在氧化铟锡层上产生电容变化,该变化讯号并可由连接于氧化铟锡层的导线输出至一控制器,从而由控制器侦测按压点的位置。
然而,由于前述导线一般使用银导线,其为不透明材质,因此为避免该些导线在使用者操作时被看见,参见图8所示,一般在电容式触控面板60的顶面会进一步设置有一顶层61,该顶层61与触控面板60之间以一黏贴层62予以黏合,且顶层61的底面上相应于电容式触控面板60内的导线区域涂布有不透明的一油墨层63,通过该油墨层63可遮蔽导线,如此使用者操作时便不会视及该些导线,只是该顶层61与黏贴层62的使用除有制作工艺与材料成本的问题外,也会造成产品整体厚度增加,导致产品无法满足薄型化的需求,因此现有技术的触控面板结构仍有进一步改良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电容式触控面板采用的遮蔽导线的方式有成本上升及无法薄型化等诸多缺陷,本实用新型期望通过改良触控面板的结构,在保留油墨层的前提下,免除硬化膜层与黏贴层的设置,从而达到解决上述缺陷的目的。
为达成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在于提供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模块,其包含有:
一电容式触控面板,其内部设有多条导线;
一油墨层,其设置于所述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顶面周缘,且相对覆盖所述导线。
相较于现有技术的电容式触控面板所采用来遮蔽导线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是将油墨层直接设置于电容式触控面板的顶面,因此可省去现有技术中的顶层以及用以黏合顶层的黏贴层的设置,所以,本实用新型可达到节省制作工艺及用料成本,并进而减少电容式触控面板成品整体厚度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的部分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8为现有技术的触控面板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A触控面板
10下基板 11下感应层
111感应区 112连接端口
12导线
20绝缘胶层
30上基板 31上感应层
311感应区 312连接端口
32导线 33开关
10′下基板 11′下感应层
111′连接端口 12′导线
20绝缘胶层
30′上基板 31′上感应层
311′连接端口 32′导线
41油墨层 42图案层
50亮光漆层
60触控面板 61顶层
62黏贴层 63油墨层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式触控面板模块,其包含有:
一电容式触控面板A;
一油墨层41,其呈不透明,设置于所述的电容式触控面板A的顶面周缘;
一亮光漆层50,其呈透明,设置于所述的电容式触控面板A的顶面,并覆盖所述的油墨层41,亮光漆层50可使电容式触控面板A成品表面具有光泽。
所述的电容式触控面板A,其可为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或者矩阵电容式触控面板,该两者的结构已属现有技术,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列举说明一实施例。
所述的电容式触控面板A为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时,配合参见图2、3所示,其具有:
一下基板10,其呈透明,在顶面设有由氧化铟锡(ITO)构成的多个下感应层11,该些下感应层11呈平行排列且具有共同的一轴向,各下感应层11具有多个相串接的感应区111,各下感应层11的轴向上一侧的一感应区111的边缘处设有一连接端口112,该些连接端口112为导电材质且呈不透明,另下基板10顶面上设有对应下连接端口112数量的导线12,这些导线12一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连接端口112,而另一端延伸至下基板的一侧边处;
一绝缘胶层20,其设置于所述下基板10的顶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敏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敏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608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型一体化图像及条码识读模组及其应用装置
- 下一篇:一种USB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