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沥青基碳纤维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67314.1 | 申请日: | 201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315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刘安华;姚艳波;涂惠彬;舒欣;夏文丽;董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F9/145 | 分类号: | D01F9/145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沥青 碳纤维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沥青基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混合沥青原料的制备:将各向异性沥青与各向同性沥青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升温,在熔融状态下恒温机械搅拌,搅拌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制得混合沥青原料;
2)纺丝:将混合沥青原料放入熔融纺丝机喷丝料桶中,装入沥青碳纤维成型装置,在保护气下升温至熔融纺丝温度,然后在喷丝口处得原丝;
3)原丝的不熔化过程:把原丝放在载样台上,放入高温炉中,设置升温程序,通入空气或氧气,进行氧化处理,结束后自然冷却,即得氧化纤维;
4)氧化丝的碳化过程:把经过步骤3)交联处理过的氧化纤维放在载样台上,放入高温炉内,设置升温程序,通入惰性气体保护,开始碳化处理,结束后自然冷却,即得沥青基碳纤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基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所述的各向异性沥青和各向同性沥青混合质量比为9~1∶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沥青基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向异性沥青的中间相含量为100%,各向同性沥青的各向同性含量为10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基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所述氮气保护下机械搅拌的温度为300~400℃,搅拌时间为0.1~2h。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基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设置升温的程序以2℃/min,从室温升至330℃,再以1℃/min升至纺丝温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基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沥青基纤维成型装置设有上密封盖、顶杆、喷丝板和下密封盖,在喷丝口处得原丝后缠绕在卷丝筒上,调节卷丝筒的转速,转速为200~900m/min,使得纤维均匀缠绕,通过调节挤压速度也可控制纤维的直径,挤压速度为1.9×10-7~3.8×10-7m3/min。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基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氧化交联的程序为:把原丝放在铁丝网上,放入高温炉中,设置升温至140~350℃,保温1~5h,冷却后取出,放入高温炉中后通入空气,空气流量为200~300ml/min;升温的程序以5℃/min从室温升到180℃,以1℃/min从180℃升到180~28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基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升温的程序以40℃/min从室温升到1800℃,保温2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731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环锭细纱机中集聚纺纱装置的一体化异形管
- 下一篇:聚醚醚酮电气贯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