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丁二酸二羧酸酯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24041.2 | 申请日: | 201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1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学宽;唐明兴;吕占军;齐永琴;周立功;杜明仙;葛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69/40 | 分类号: | C07C69/40;C07C67/303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4105 | 代理人: | 张志祥 |
地址: | 030001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丁二酸 二羧酸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制备丁二酸二羧酸酯的方法,特别涉及到一种由马来酸二羧酸酯加氢生产丁二酸二羧酸酯的方法。
技术背景
丁二酸二羧酸酯是重要的合成香料、食品添加剂、有机溶剂,亦是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的中间体,广泛应用于食品、香料、日用化工、医药、涂料、橡胶、塑料等行业。尤其是近年来,由于环保意识增强,绿色环保类产品受到人们的青睐,以丁二酸二羧酸酯为溶剂的环保型涂料以及以其为中间体制备的颜料(如喹吖啶酮类颜料),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将带动丁二酸二羧酸酯的需求。
目前丁二酸二羧酸酯的制备方法主要是以丁二酸和相应的C1-C5醇为原料、用浓硫酸催化酯化反应得到。但由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这种工艺副反应多,使产品色泽变深,收率低,后处理复杂,设备腐蚀严重,且副产物严重污染环境。因此,很多研究者开发了不同的方法改善丁二酸二羧酸酯的生产过程,研究主要集中于采用固体酸、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分子筛等固体催化剂替代硫酸。例如,专利CN101323566A公开了一种采用固体超强酸、杂多酸和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固体催化剂制备丁二酸二乙酯的方法。
CN101747189A、CN101745396A公布了以马来酸二烷基酯加氢制备丁二酸二烷基酯的工艺及催化剂,但是其直接以马来酸二烷基酯原料,无稀释剂,而马来酸二烷基酯加氢是一个强放热反应,很容易造成飞温,且其所用的铜锌催化剂受热冲击性能差,尤其是对于碳碳双键加氢这类强放热反应,催化剂的稳定性差较差、寿命短,很容易失活,并且铜基催化剂作为最常用的羰基加氢催化剂,很容易生成1,4-丁二醇、γ-丁内酯、四氢呋喃等副产物,加氢产品需分离提纯才能得到合格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稳定性好,寿命短长,副产物少的以马来酸二羧酸酯为原料加氢制备丁二酸二羧酸酯的方法,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氢气与马来酸二羧酸酯混合,通过装有加氢催化剂的固定床反应器加氢反应生成丁二酸二羧酸酯,将生成的丁二酸二羧酸酯部分循环与马来酸二羧酸酯混合为原料,加氢后的产品经气液分离器后,即为含量99.6%以上的丁二酸二羧酸酯,氢气经分离后循环使用。
如上所述循环的丁二酸二羧酸酯与马来酸二羧酸酯体积比为0.5~4∶1,优选1∶1~2∶1。
如上所述的加氢催化剂为镍基加氢催化剂,如Ni/Al2O3、Ni/SiO2、Ni/AC等,优选Ni/Al2O3、Ni/AC,镍含量为5wt%~30wt%。也可加入少量K、Ca、Mg、Mn、Ba、Cu等助剂。如CN1644656A公开的Ni/Al2O3催化剂,其中NiO含量为10wt%-30wt%;CN 101757917A公开的Ni催化剂,其中NiO为5wt%~30wt%,助剂含量为0.1wt%~4.0wt%等。
如上所述的加氢反应温度为50~200℃,优选60~150℃;压力为0.1~5MPa,优选0.5~1MPa;
如上所述的氢气与马来酸二羧酸酯摩尔比为20~500,优选30~200;马来酸二羧酸酯的体积空速为0.2~5h-1,优选0.5~1h-1。如上所述的马来酸二羧酸酯为C1-C5的羧酸酯,如马来酸二甲酯、马来酸二乙酯、马来酸二丁基酯或马来酸二异丙醇酯等。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反应产物循环的方式稀释原料,能有效地避免加氢放热导致飞温。
2.反应副产物很少,且稀释剂本身为反应产物,产品无需经过蒸馏或精馏等复杂分离步骤即可得到纯度很高的产品。
3.采用镍基催化剂,能有效提高催化剂使用寿命,且催化剂具有很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用下面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发明并不受其限制。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40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