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镁铟固溶体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22419.5 | 申请日: | 201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75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发明(设计)人: | 王辉;钟海长;欧阳柳章;曾美琴;朱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23/00 | 分类号: | C22C23/00;C22C1/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裘晖 |
地址: | 510641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溶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氢材料,尤其涉及一种镁铟固溶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所研究开发的储氢材料,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具有很高的热力学稳定性,因而放氢温度高;另一方面是,动力学性能差,特别是放氢动力学。这两方面的缺点严重阻碍了储氢材料的实际应用。
现有开发的储氢材料中,镁由于具有高的理论储氢量,良好的循环性能,以及镁资源丰富等优点,广泛地吸引了人们的兴趣,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储氢材料之一。但镁氢化物的形成焓高达-74.5kJ/mol H2,通常情况下需要在300℃以上才能缓慢放氢。所以,对镁这种储氢材料的研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降低其氢化物的热力学稳定性。
在过去的研究中,为了提高镁的动力学性能,采用了添加催化剂、与其它化合物复合和获得纳米晶结构等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特别对镁的吸氢动力学有了显著的改善。然而在热力学去稳定方面,虽然有不少研究工作的开展,但效果依然不理想。有的研究者采用添加第二组元,使其在放氢过程中与镁形成热力学稳定的化合物,从而达到对镁氢化物的去稳定作用,如添加Si元素,这种方法虽然降低了镁氢化物的热力学稳定性,但由于在脱氢过程中形成的Mg2Si过于稳定,导致该反应不可逆。因此,寻找一种方法既能达到对镁氢化物去稳定作用,又能保持良好的循环性能是镁储氢材料发展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镁铟固溶体及其制备方法,使镁的吸放氢反应路径发生改变,从而达到减少镁的吸放氢焓变、降低镁氢化物热力学上稳定性的效果,同时具有良好的可逆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不可逆或者可逆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镁铟固溶体,该镁铟固溶体中镁、铟的摩尔比为(100-x)∶x,其中0<x<12。
上述镁铟固溶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把镁粉和铟粉按照摩尔比(100-x)∶x,其中0<x<12的比例配制样品A;
(2)将按照步骤(1)比例配制的样品A,在球磨机上进行混粉,得到混合粉末B;
(3)把步骤(2)中,得到的混合粉末B压制成形,得到生坯C,将生坯C在真空炉中通氩气保护进行烧结处理;
(4)经步骤(3)烧结处理过的生坯C破碎后,再在氩气氛下球磨得到镁铟固溶体。
所述步骤(3)中压制成形的压力约50MPa~100MPa。
所述步骤(3)保护气压约1个大气压;烧结温度约300℃~600℃;烧结时间约3小时~10小时。
上述球磨机可以是行星式球磨机,也可以是其他球磨机;上述步骤(1)中铟粉含量可以是≤10at%(摩尔比)。
本发明镁铟固溶体,可作为制造电池的材料、氢气的分离以及回收和净化材料、制冷或采暖设备材料等。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及效果在于:
a、本发明采用在镁中添加适量的铟,并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镁铟固溶体,利用固溶体在吸放氢反应中的相变调制镁的氢化和脱氢反应焓,从而达到对镁氢化物的去稳定作用。另一方面,第二组元铟的存在有利氢的解离和扩散,也提高了镁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
b、具体地说,本发明的方法所制得的镁铟固溶体,在保持了镁的晶体结构不发生改变情况下,使得镁的单胞体积减小;在吸氢反应过程中,固溶体发生分解形成镁氢化物和镁铟化合物;而在脱氢时,又重新形成镁铟固溶体,利用反应过程中的相变实现了对镁吸放氢反应焓的调制。另外,由于第二组元的添加,容易通过球磨的方法获得纳米结构,这种纳米结构的镁具有明显优于传统粗晶镁的吸放氢动力学行为;
c、步骤(3)中通氩气保护,避免镁的氧化,烧结温度300~600℃使Mg-In之间发生扩散反应,避免铟由于比重大而导致偏析;
d、步骤(4)中采用氩气氛下球磨,使制备的镁铟固溶体成分均匀,且具有纳米结构,有利于氢的扩散进行;
综上所述,本发明保持了镁的晶体结构不发生改变,继承了镁的优良储氢性能;本发明可逆性好,解决了其它方法中的可逆性差的问题,固溶体吸放氢完全可逆;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有效节约了经济成本;本发明降低了放氢温度的同时,也提高了脱氢反应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初始粉末(Mg,In)及样品球磨40和50小时的XRD谱
图2是本发明Mg、In固溶体吸放氢过程的相变,a吸氢前,b不完全吸氢,c完全吸氢,d脱氢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24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