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现触屏手机待机视窗透明预览特效的系统和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22221.7 | 申请日: | 2010-10-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01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23 |
| 发明(设计)人: | 郑湘琴;王希峰;胡南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48 | 分类号: | G06F3/048 |
| 代理公司: | 广东国晖律师事务所 44266 | 代理人: | 陈琳 |
| 地址: | 518057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手机 待机 视窗 透明 预览 特效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实现触屏手机待机视窗透明预览特效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手机的大规模普及应用,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这也使得手机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品牌商们千方百计地提高用户体验。用户在使用手机时常常会遇到一种情况:正在进行某些功能操作时,例如,用户正在查看股市行情,因待机新事件的发生而被打搅。这时,如果用户比较关注新事件信息,用户就不得不退出当前功能界面,返回待机界面查看新事件。新事件处理完备后,如用户需返回上一个功能继续操作,则需要再次进行多步操作,才能进入前一次功能模块,这使得用户界面不够灵动友好,用户操作不够高效快捷,大大降低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为了消除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实现触屏手机待机视窗透明预览特效的系统,所述的系统包括:
TI、人机界面接口单元:用于检测用户操作指令并将触点坐标信息传送至CPU处理单元,并同时接收CPU发来的命令加以执行;
T2、CPU处理单元:接受触点坐标信息,对待机图形界面进行算法运算、数据判断处理;同时传送相应指令给图像数据显示接口单元和人机界面接口单元;
T3、图像数据显示接口单元:接收CPU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实现对待机界面的半透明处理以及透明特效的显示与消退;同时将相应的指令传送至CPU处理单元。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实现触屏手机待机视窗透明预览特效的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人机界面接口单元:用户处在手机的任意操作功能界面;
S2、新事件产生,用户长按状态栏新事件显示的快捷图标;
S3、CPU处理单元进行算法运算、数据判断处理;
S4、图像数据显示接口单元:网页浏览界面透明显示待机新事件视窗;
S5、人机界面接口单元:用户阅读视窗内容,手指释放;
S6、图像数据显示接口单元:网页浏览界面新事件透明视窗消失;
S7、用户继续浏览原有的界面。
更具体的,以上所述的一种实现触屏手机待机视窗透明预览特效的方法,在所述的步骤S1中,用户处在网页浏览界面。
更具体的,以上所述的一种实现触屏手机待机视窗透明预览特效的方法,所述的步骤S2中,用户长按状态栏新事件显示的快捷图标的时间为2秒。
实施本发明的一种实现触屏手机待机视窗透明预览特效的系统和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使得用户在任意操作界面,无需退出当前功能界面,就能高效快捷地对待机视窗进行预览。这种光感透明特效的实现,不仅能带给用户愉悦的操控体验,而且大大提高了手机的易用性和用户满意度。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现触屏手机待机视窗透明预览特效的系统和方法的各功能单元相互作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现触屏手机待机视窗透明预览特效的系统和方法的系统程序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实现触屏手机待机视窗透明预览特效的系统和方法的实施例的程序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种实现触屏手机待机视窗透明预览特效的系统和方法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实现触屏手机待机视窗透明预览特效的系统,包括:
TI、人机界面接口单元:用于检测用户操作指令并将触点坐标信息传送至CPU处理单元,并同时接收CPU发来的命令加以执行;
T2、CPU处理单元:接受触点坐标信息,对待机图形界面进行算法运算、数据判断处理;同时传送相应指令给图像数据显示接口单元和人机界面接口单元;
T3、图像数据显示接口单元:接收CPU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实现对待机界面的半透明处理以及透明特效的显示与消退;同时将相应的指令传送至CPU处理单元。
如图2和图3所示,一种实现触屏手机待机视窗透明预览特效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用户处在人机界面接口单元网页浏览界面;
S2、新事件产生,用户长按状态栏新事件显示的快捷图标2秒;
S3、CPU处理单元进行算法运算、数据判断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未经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22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