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的PAR-1拮抗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97193.3 | 申请日: | 201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29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赵桂龙;徐为人;苗华明;邵华;刘巍;王玉丽;谭初兵;张士俊;汤立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药物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D261/20 | 分类号: | C07D261/20;C07D209/44;C07D231/56;C07D217/22;C07D275/04;A61K31/5377;A61P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0 | 代理人: | 刘丹妮 |
地址: | 300193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治疗 血栓 性疾病 par 拮抗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治疗血栓性疾病的含环外亚胺结构的PAR-1拮抗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蛋白酶激活受体1(Protease Activated Acceptor-1,PAR-1)是最近发现的抗血小板类抗血栓药物的新靶点。蛋白酶激活受体1又叫凝血酶受体,凝血酶被凝血连锁激活后通过PAR-1受体作用于血小板从而激活血小板,引起血小板聚集从而引起血栓和凝血。PAR-1引起的血栓中富含血小板成分,是动脉血栓的主要成因。PAR-1拮抗剂能阻断凝血酶激活血小板,从而阻断动脉血栓形成,可以用于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疾病(Acute Coronary Syndrome)。已经有几个PAR-1抑制剂处于临床研究(Chackalamannil S.,Thrombin Receptor(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1)Antagonists as Potent Antithrombotic Agents with Strong Antiplatelet Effects,J.Med.Chem.,2006,49(18),5389-5403)。
传统的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的药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抗凝血类,分为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间接凝血酶抑制剂,该类药物通过作用于凝血连锁的不同环节来抑制血栓形成,具有抑制各种血栓形成的作用,如维生素K拮抗剂和Xa因子抑制剂等;第二类是抗血小板类,如COX-1抑制剂和ADP受体拮抗剂等,该类药物主要用于防治动脉血栓;第三类是纤维蛋白溶解剂,主要用于溶解血液中形成的纤维蛋白。
其中,抗血小板药物多是传统的动脉血栓防治药物,如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等。这些药物的缺点是出血风险比较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血小板类抗血栓疾病的药物,该药物具有较小的出血风险,可以作为治疗动脉血栓的很有前景的药物。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本发明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上述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其中,R1为C1-C3的烷基,R2为H、F或Cl,R3为C1-C3的烷基,X为O、S、C(CH3)2、CH2CH2、CH=CH或NCH3。
优选地,R1为乙基或丙基,R2为H或F,R3为甲基,X为O、C(CH3)2、CH2CH2、CH=CH或NCH3。
上述化合物的实例如下:
优选地,所述化合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为所述化合物与无机酸,例如盐酸、硫酸、硝酸、磷酸和氢溴酸;或有机酸,例如乙酸、琥珀酸、马来酸、苹果酸和氨基酸形成的盐。
上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使式(II)所示的化合物与式(III)所示的化合物反应得到式(I)所示的化合物
其中,R1、R2、R3和X具有如前所述的定义。
上述式(II)所示的化合物根据X的不同,可以选自以下方法之一:
方法一:当X为O或S时,此时将式(II)所示的化合物记为(II-1),使式(IV)所示的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与羟胺-O-磺酸反应,得到式(V)所示的化合物,式(V)所示的化合物不用分离即可自动环化得到式(II-1)所示的化合物
其中,R1和R2具有如前所述的定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药物研究院,未经天津药物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71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