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承载式车辆车身的后底板装置和框架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010289351.0 | 申请日: | 2010-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13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汉斯-乔基姆·帕希克;詹斯·哈特曼;洛瑟·班纳;拉尔夫·斯滕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GM全球科技运作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侯宇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承载 车辆 车身 底板 装置 框架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车身的后底板装置以及一种汽车底板装置的框架结构,它们分别具有至少一个位于汽车内部区域或干燥区域中的支承结构组件。
背景技术
汽车车身的支承结构组件,如前框架、后框架、纵梁以及前底板、后底板,一方面承担着静力学的功能,即它们承受着车辆重量或各个车辆组件如发动机的重量。另一方面,该组件中的至少一些组件在出现极端机械负荷时,例如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应该具有规定的变形特性。
车辆车身的各个支承结构组件的几何形状及其相互间的机械连接规定了所谓的负载路径(Lastpfad),在碰撞时产生的碰撞能量能尽可能按规定的方式沿着该负载路径导出。
负载路径的目的还在于,不仅吸收碰撞引起的碰撞能量,而且还使得作用力远离客舱,从而即使在发生严重的车辆碰撞时,负载路径也能起到其作为乘客求生空间的作用。
除了要满足的机械负荷要求外,还始终都力求使得车辆车身和汽车的重量在整体上得到减小,以便减少燃料消耗。
例如由DE 103 30 167A1已知一种后底板单元,其具有带横梁上翼缘 的后底板模块以及带横梁下翼缘的框架模块。在横梁上翼缘和横梁下翼缘之间设有与上翼缘和下翼缘焊接在一起的悬臂系统。
此外,作为节省重量的措施,可以考虑在车身结构中使用轻质结构材料。作为合适的轻质结构材料,例如考虑加压淬火的由钢或钢板构成的部件,以及考虑使用具有高含量的轻金属例如镁或铝的金属板,或者 这种金属板完全由这种比较轻的低密度材料构成。
但对于汽车车身的外部组件例如前框架、后框架、纵梁或横梁来说,轻质结构材料由于其普通的耐腐蚀性而仅能受限地使用。
因此,为了能在汽车外部区域中使用,铝或镁轻质结构的支承结构组件以及加压淬火的钢板必须始终设有防腐蚀保护层。但例如对于加压淬火的钢板来说,由于在变形过程中会出现热应力,所以例如通过镀锌实现的涂敷保护层仅能很不充分地应用。另外,涂敷金属保护层总是会引起重量增加以及成本上升。
因此例如DE 10 2006 006 910B3记载到,在汽车车身框架结构或底盘结构中使用锌片镀层的钢结构部件,其由钢/轻质金属复合物构成。这种镀层特别是可以用于承重的结构部件,尤其是用于由高硬度或最高硬度的钢构成的承重结构部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特别是用于汽车车尾区域的支承结构装置,其能满足机械承重要求,且重量比较轻,制造成本低廉,并且还可能提供额外的结构空间。
该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通过一种汽车车身的后底板装置、一种汽车的承载式车身的底部装置的框架结构以及一种汽车解决,其中,所述底板装置和所述框架结构分别具有至少一个位于汽车内部区域或干燥区域中的支承结构组件,所述汽车具有该支承结构装置和/或该框架结构。
按本发明的后底板装置被设计用于承载式车辆车身,且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支承结构组件,该支承结构组件可布置在在汽车的内部区域或干燥区域中,并可与第二支承结构组件连接,第二支承结构组件至少就其邻接的连接区域而言也位于车辆的内部区域或干燥区域中。第二支承结构组件作为承载式车辆车身的底部装置的一部分,构造在后底板装置之外,且独立于该后底板装置。
第二支承结构组件以车辆的行驶方向为基准设置在第一支承结构组件之前。它优选至少局部地在车辆车身的中间底板上延伸。第二支承结 构组件例如可以设计为前框架的延长部分,或者设计为承载式车辆车身的纵梁,该纵梁例如可在后底板装置的脚踏板区域中与后底板装置的或者在车辆内部区域或干燥区域中的相应的后底板模块的支承结构组件连接。
为了使得第一与第二支承结构组件连接,原则上可以考虑采用在车身结构中常见的任一种连接和接合方法,特别是焊接方法。
通过将承载式车辆车身的相互邻接的底部区段的各个支承结构组件直接地在汽车内部区域或干燥区域中相互连接,得到了从车辆前部延伸至车辆尾部的底部装置的一种结构增强的且模块接合(modulübergreifend)的,必要时传递负载路径的支承结构。
已表明有益的是,第一与第二支承结构组件的连接区域位于汽车的内部区域或干燥区域中,从而原则上该区域中的组件不必设有腐蚀保护。因为通过将连接点或节点移位至汽车的内部区域或干燥区域,所以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防湿气和其它天气影响的保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GM全球科技运作股份有限公司,未经GM全球科技运作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93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鞍乘型车辆的座椅下罩结构
- 下一篇:手推童车制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