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动车变形吸能碰撞装置和带有该变形吸能碰撞装置的机动车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47232.9 | 申请日: | 2010-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38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凌建军;杨铸;李越;黄鹂;凌阁 | 申请(专利权)人: | 凌建军 |
主分类号: | B60R19/32 | 分类号: | B60R19/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4023 湖北省荆***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动车 变形 碰撞 装置 带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防撞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机动车变形吸能碰撞装置和带有该变形吸能碰撞装置的机动车。
背景技术
机动车自1886年问世以来,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道路交通事故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到目前为止全球因车祸死亡人数累计超过3400万人,同时导致数亿人受伤或致残。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9年6月15日发表的《道路安全全球状况》报告中指出:2008年涉及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高达120万,受伤或致残达2000~3000万,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7000亿美元。
现有机动车在撞击过程中车身都处于压缩状态,这一方面将导致机动车车身发生变形而损坏,另一方面可能导致驾乘人员的乘坐空间受到挤压,严重时可能危急乘员的生命安全。例如转向管柱和方向盘在机动车受到撞击时都会向后移动而猛击乘员的头部和胸部,NCAP(新车评价规程)规定在标准测试速度50~64km/h下,转向管柱向后移动的距离只要不超过12.7cm即可;如在机动车受到撞击时脚踏板都会向后移动而使乘员下肢受伤,NCAP规定在标准测试速度下脚踏板向后移动的距离只要不超过20cm即可。在实际车祸中,许多机动车的速度都超过了NCAP的标准测试速度,乘员室变形剧烈,甚至完全消失,许多人实际上是被挤压而死的,这是车祸死亡率和受伤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本申请人提交的专利CN201046689公布了一种带防撞装置的新型机动车车身,该专利可使机动车车身在撞击过程中处于拉伸状态,并利用液体喷射消耗机动车的巨大撞击能量。
但是该专利存在以下问题:
1)B柱初始加速度偏小而加速度峰值偏大。由于防冻液的压力建立需要一个过程,防冻液压力曲线呈现半正弦曲线形状,压力从0逐渐升到峰值,然后从峰值逐渐降到0。由于防冻液压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正比,因此B柱加速度的波形也是半正弦曲线形状,B柱加速度也是从0逐渐升到峰值,然后从峰值逐渐降到0。这意味着B柱存在着初始加速度偏小(0)、而加速度峰值偏大的问题。如何提高B柱的初始加速度和降低B柱加速度峰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2)低速碰撞可能导致活塞推进较大距离。多次碰撞试验结果表明,活塞推进距离与碰撞速度基本无关。这一试验结论可以大大提高高速碰撞的安全性,但是低速碰撞也会和高速碰撞发生几乎相同程度的活塞推进距离。如何降低低速碰撞的活塞推进距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3)活塞顶杆长期伸出活塞缸外,容易被灰尘或污泥污染,发生碰撞时可能导致活塞顶杆推进困难。
4)如何确保活塞紧紧压住活塞缸端盖,即如何解决活塞定位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要解决B柱初始加速度偏小而加速度峰值偏大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低速碰撞可能导致较大的活塞推进距离的问题,与此同时也是为了解决活塞顶杆被污染以及活塞定位的问题。
一种机动车变形吸能碰撞装置,其包括机动车防撞杆、液压缓冲装置、锥形冲头、可破裂吸能管;所述的液压缓冲装置包括活塞顶杆、活塞、活塞缸和活塞缸端盖,所述的活塞顶杆与所述的防撞杆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顶杆套有锥形冲头和可破裂吸能管,机动车碰撞时所述的锥形冲头将撕裂所述的可破裂吸能管。所述的可破裂吸能管的中部开有至少一个破裂诱导槽;所述的可破裂吸能管的顶端开有至少一个破裂诱导缝;所述的锥形冲头开有锥形冲头中心孔。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1)加工锥形冲头,并在锥形冲头上钻一个锥形冲头中心孔。
2)加工可破裂吸能管,并在可破裂吸能管的中部开破裂诱导槽,在可破裂吸能管的顶端开破裂诱导缝。
3)将可破裂吸能管套在活塞顶杆上,然后将锥形冲头套在活塞顶杆上。
本发明有如下效果:
1)可以提高B柱初始加速度,可以降低B柱加速度峰值。
2)在轻微碰撞下活塞顶杆及活塞不会移动。
3)在低速碰撞下,活塞顶杆及活塞推进距离将变小。
4)可以防止灰尘和污泥污染活塞顶杆。
5)可以使活塞准确定位,即能确保活塞顶杆伸出的长度保持一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机动车变形吸能碰撞装置垂向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机动车变形吸能碰撞装置的A-A面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机动车变形吸能碰撞装置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机动车变形吸能碰撞装置左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凌建军,未经凌建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72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农家肥的堆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压力机双层方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