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评价汽车供电系统性能的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39535.6 | 申请日: | 2010-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88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邓恒;郝飞;张崇生;张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40 | 分类号: | G01R31/40;H02J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湘;李家麟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张江***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评价 汽车 供电系统 性能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电子技术,特别涉及评估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的供电系统性能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汽车开发过程中,为了评价汽车供电系统的性能,一般要通过整车电量匹配试验的方法来进行。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评价要在整车基础上施行,因此不利于缩短开发周期。其次,现有的评价方法是故障提示型的,即,在评价过程中,只能被动地对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无法由测试人员完全自主地创建诱发或模拟可能发生故障的应用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评价汽车供电系统的性能的方法和系统,其在汽车开发过程中加快了汽车开发进程,并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
按照本发明的评价汽车供电系统的性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一组输入参数,包括被测试汽车的起动系和/或用电部件的用电负荷需求、用电持续时间;
电源管理系根据所述输入参数,控制供电系向所述起动系和/或用电部件提供电能;
获取所述供电系的运行参数;以及
根据所述运行参数来评价所述汽车供电系统的性能。
优选地,在上述方法中,所述输入参数基于用户用电习惯、地域气候、路况和被测试汽车的配置而确定。
优选地,在上述方法中,所述电源管理系在控制供电系向所述起动系和/或用电部件提供电能时基于下列方式确定蓄电池的电量:
Q=-∫(I-max(Igas-ISD)dt+Q0)
其中,Q为满电量到实际容量所释放的总电量,I为放电、充电电流,Igas为起泡电流,ISD为自放电电流,Q0为先前已经释放的电量。
按照本发明的评价汽车供电系统性能的系统包括:
上位机,其根据所述汽车供电系统在一组输入变量下的运行参数来评价所述汽车供电系统的性能;以及
信号通信单元,其与所述上位机和被测试汽车相连,用于在所述上位机的控制下,向所述被测试汽车的供电系统发送所述输入变量和从所述被测试汽车获取所述运行参数。
优选地,在上述评价汽车供电系统性能的系统中,所述信号通信单元对所述输入变量和所述运行参数的格式进行转换以适配所述上位机和被测试汽车。
优选地,在上述评价汽车供电系统性能的系统中,所述上位机为PC机,所述信号通信单元通过USB接口与所述上位机相连,并且通过CAN总线与所述被测试汽车的部件相连。
优选地,在上述评价汽车供电系统性能的系统中,还包括电源管理单元信号仿真单元,其与所述上位机相连,用于产生电源管理单元的仿真输出信号,所述上位机经所述信号通信单元向所述被测汽车发送所述仿真输出信号作为所述输入变量。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现在技术是通过汽车制造完成后,做整车电量匹配试验的方法来进行技术评估,而本发明可以不用进行整车电量匹配试验。
2.加强了电源诊断系统的功能与可靠度。
3.可以实现在线动态电量匹配平衡与启动风险评估,以往是过程未知,故障提示型,即只有故障(熄火)发生时才知道出了问题。
4.不仅适用于传统车辆,完全兼容其它类型车辆(二次电源)。
从结合附图的以下详细说明中,将会使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及优点更加完全清楚。
附图说明
图1为典型的汽车供电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按照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评价汽车供电系统性能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3为按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评价汽车供电系统性能的系统的示意图。
图4为在图1中的上位机上运行的软件系统的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根据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
图1为典型的汽车供电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汽车供电系统10包括起动系101、供电系102、电源管理系103和分电系104。起动系101指的是起动机。供电系102也称为充电系,包括蓄电池和发电机,其把化学能和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向起动系101和用电系20(即吸收能量的零部件的集合,例如空调、点火器等)输出电能。电源管理系103用于统筹电能的管理和供应,以实现用电安全、提高电能质量的目的。分电系104包括发动机舱内外的所有保险丝盒及其分电电路。上述各个子系统通过整车线束连接在一起。
图2为按照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评价汽车供电系统性能的方法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95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