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24206.4 | 申请日: | 2010-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79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岩下调;早川公视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M23/02 | 分类号: | B62M2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动力 式鞍乘型 车辆 | ||
1.一种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车架(F)具有:
头管(16),其能够转向地支承转向车把(21)和轴支承前轮(WF)的前叉(15);
主架(17),其从该头管(16)向后下方延伸;以及
左右一对座椅架(19),其从所述主架(17)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以便从下方支承驾驶员落座的乘车用座椅(47),
包括发动机(E)和能够输出驱动后轮(WR)的动力的驱动电机(M)的动力单元(P)以配置在所述主架(17)下方的方式安装在该车架(F)上,
并且,储存有向所述发动机(E)供给的燃料的燃料箱(46)配置在所述两座椅架(19)之间;
该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46)配置在所述两座椅架(19)的后部之间;
驱动所述驱动电机(M)的动力驱动单元(70)被配置为,其至少一部分在俯视时位于所述两座椅架(19)之间,并且其至少一部分在侧视时配置在所述燃料箱(46)的前方;
将行驶风导向所述动力驱动单元(70)侧的开口部(96)设置在座椅罩(49)的前部,该座椅罩(49)在所述乘车用座椅(47)的下方从前方和左右两侧覆盖所述动力驱动单元(7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车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散热片(83)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突出地设置在所述动力驱动单元(70)的表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上下方向上隔着间隔而配置且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所述开口部(96)设置在所述座椅罩(49)的前部,从各开口部(96)的上边缘向前方延伸的多个格栅(97)与所述座椅罩(49)连接而设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指向配置所述驱动电机(M)的方向且从所述动力驱动单元(70)延伸的高压布线(95)与所述驱动电机(M)连接。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车架(F)连接并支承所述动力驱动单元(70)的支柱(85)在该动力驱动单元(70)的前方被配置成沿上下延伸,在该支柱(85)的上端部设置有能够转动地支承所述乘车用座椅(47)的铰链机构(91)。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低电压电池(98)配置在所述动力驱动单元(70)的下方且左右一对的所述座椅架(19)之间。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驱动单元(70)被收容且固定在动力驱动单元壳(74)内,该动力驱动单元壳(74)将流通来自所述开口部(96)的行驶风的风路(82)形成在其与所述动力驱动单元(70)之间,该动力驱动单元壳(74)支承在所述车架(F)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420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花洒与软管的连接改进结构
- 下一篇:自接式油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