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非接触界面的SIM卡及其与天线的连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16265.7 | 申请日: | 2010-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40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发明(设计)人: | 付睿;张莉;赵英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恒宝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9/077 | 分类号: | G06K19/077;H01Q7/02;H01Q1/22;H01R4/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海智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2 | 代理人: | 胡静 |
地址: | 10014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 界面 sim 及其 天线 连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卡制造领域,涉及一种双界面智能卡及其与天线的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带非接触界面的SIM卡是一种集成了接触式、非接触式两种通信界面的SIM卡。它结合了接触式和非接触IC卡的优点,接触式IC卡以它存储容量大、可靠性强、安全性高的特点,它广泛应用于金融、电信、公交、社会保险等领域,目前的SIM卡均采用接触式CPU卡;非接触式IC卡以它无需插拔卡、操作方便、交易快速、抗环境污染和静电能力强等特点明显优于接触卡,因此,它一出现就受到人们的重视,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它在公共汽车、地铁、轮渡等交通一卡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带非接触界面的SIM卡由一个芯片和天线构成,共用一个微处理器(CPU)控制接触与非接触系统、共用EEPROM存储器作为用户数据区。
随着手机的普及及其智能卡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能够嵌入移动终端设备并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的SIM卡,将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成为智能卡发展的一种趋势。根据ISO/IEC7816规范,SIM卡内所嵌的集成电路芯片的8个引脚定义如下:VCC电源电压引脚、RST复位信号引脚、CLK时钟信号引脚、GND接地引脚、VPP编程电压引脚、I/O输入/输出引脚,另外两个引脚即C4和C8不使用。因此C4和C8触点可以用来作为与外部天线相连的引脚,实现外部天线与SIM卡模块的电连接,从而实现一种可以嵌入移动终端、带非接触界面的SIM卡。嵌入移动终端的带非接触界面的SIM卡不带电池,其接触界面靠卡与读写器接触由读写器提供电源,非接触界面需要由读写设备通过射频方式供电,经过卡内的稳压电路产生芯片工作所需的直流电源。目前实现了一种置于移动终端的带非接触界面的SIM卡,实现了天线与SIM卡的连接,通过天线与SIM卡备用触点的信号传递实现非接触功能。但是现有的天线与SIM卡的连接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连接部位过厚以及天线与SIM卡触点之间因虚接等原因造成接触不良的问题,同时还存在因焊接方式造成天线不可拆卸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设计一种带非接触界面的SIM卡,所述SIM卡上的8个触点通过导电胶的方式连接,实现天线触点与SIM卡的电连接。
实现上述目的的一种带非接触界面的SIM卡,包括SIM卡和天线装置。
所述SIM卡设有C1到C8共8个触点。
所述天线装置包括线圈部分、连接柄和触点转换模块,其中触点转换模块通过连接柄与所述线圈部分相连接;所述触点转换模块附设于所述SIM卡上。
进一步地,所述触点转换模块设有S1到S8共8个触点,其触点位置及形状分布与SIM卡上的8个触点一致,且触点转换模块与所述SIM卡的8个触点通过导电胶连接,实现了天线装置与SIM卡之间的电连接。
所述触点转换模块通过绝缘胶粘贴到所述SIM卡上。
所述触点转换模块形状与所述SIM卡的形状相同。
所述触点转换模块上的8个触点处双面覆金属铜。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天线与SIM卡的连接方法,能够使天线装置上的触点转换模块与SIM能够很好的连接,提高天线的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天线与SIM卡的连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所述线圈部分的天线引脚与所述触点转换模块上的S4、S8触点相连;
步骤二:将所述触点转换模块上的8个触点与所述SIM卡的8个触点对应设置;
步骤三:将所述触点转换模块与所述SIM卡上的8个触点通过导电胶相连。
所述天线与SIM卡的连接方法采用将天线装置上的触点转换模块与SIM卡的8个触点对应设置,并通过导电胶使触点转换模块上的8个触点与SIM卡的8个触点连接,实现天线装置与SIM卡之间的电连接,同时触点转换模块的8个触点开设过孔,可以实现SIM卡触点与终端卡槽的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恒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恒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1626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履带式行驶装置
- 下一篇:自动回正的汽车驾驶训练器方向盘模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