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糖清液发酵生产乳酸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07302.8 | 申请日: | 201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16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张云飞;崔耀军;张兴龙;胡中华;马凯歌;郭廷;朱守林;王新;姜建友;杨峰;梁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金丹乳酸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7/56 | 分类号: | C12P7/56;C12R1/22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海智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2 | 代理人: | 胡静 |
地址: | 477150 河南省郸城县***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糖清液 发酵 生产 乳酸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乳酸及其发酵工艺,特别是一种利用高浓度糖清液发酵生产乳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乳酸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提取而制得的一种有机酸,是可降解环保材料聚乳酸的单体原材料。被广泛用于食品、饮料、医药、保健品、化工、可降解塑料等诸多领域。
乳酸的生产主要有“化学合成法”、“酶法合成”、“发酵法生产”,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则是发酵法生产乳酸。目前在发酵法生产乳酸中,很多企业由于发酵工艺指标不成熟,原料浓度控制不合理等造成发酵效率低下,具体表现在:
(1)发酵周期长,大多数企业发酵周期为70小时左右;
(2)产酸及产酸率低,国内规模化生产产酸为120g/L以下,世界规模化乳酸企业产酸可达到130~150g/L,产酸率一般为1.5~2g/L·h;
(3)残总糖和残还原糖高,残总糖一般为0.4%以上,残还原糖一般为0.2%以上;
因此,我国大多数乳酸企业不能规模化生产乳酸。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糖清液发酵生产乳酸的方法,以使发酵料液内的还原糖充分利用,降低发酵周期,提高发酵效率;使得发酵结束后料液中残总糖以及残还原糖低、产酸高。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利用糖清液发酵生产乳酸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准备:按照体积比为糖清液:玉米浆溶液:酵母膏=100:0.015~0.025:0.004~0.013加入到发酵罐中,所述糖清液总含糖量为210~240g/L、DE值为92%~100%、DX值为90%~100%,所述玉米浆溶液中:干物质≥40%、蛋白质≥45%、酸度≤14%; (2)加热灭菌:所述发酵罐中温度为115~121℃、压力为0.07~0.1Mpa,加热灭菌时间为15~45分钟; (3)调节料液pH:用Ca(OH)2的饱和溶液调节料液pH为5.4~5.6; (4)加入乳酸菌进行发酵:把步骤(3)中得到料液的温度降到48~50℃,加入体积为发酵罐内料液总体积的10%~15%的乳酸菌,保持发酵罐内温度为48~50℃,并向发酵罐内持续通入无菌空气,通气流量为每吨料液0.75~4m3/h,维持发酵罐内压力为0.4~0.8Mpa,搅拌,通过加入Ca(OH)2的饱和溶液维持料液pH为6.0~6.2,检测料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葡萄糖含量为0时,发酵结束。
上述利用糖清液发酵生产乳酸的方法,在步骤(1)中,糖清液:玉米浆溶液:酵母膏=100:0.02:0.009,所述糖清液总含糖量为230g/L、DE值为96%、DX值为95%。
上述利用糖清液发酵生产乳酸的方法,在步骤(2)中,所述发酵罐中温度为118℃、压力为0.09Mpa,加热灭菌时间为30分钟。
上述利用糖清液发酵生产乳酸的方法,在步骤(3)中,用Ca(OH)2的饱和溶液调节料液pH为5.5。
上述利用糖清液发酵生产乳酸的方法,在步骤(4)中,把步骤(3)中得到料液的温度降到49℃,加入体积为发酵罐内料液总体积的13%的乳酸菌,保持发酵罐内温度为49℃,并向发酵罐内持续通入无菌空气,通气流量为每吨料液2.5m3/h,维持发酵罐内压力为0.6Mpa,搅拌,通过加入Ca(OH)2的饱和溶液维持料液pH为6.1,检测料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葡萄糖含量为0时,发酵结束。
本发明的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该工艺技术可用于乳酸的规模化生产,在实际生产中,发酵周期为45~47小时,远低于以前的乳酸发酵周期70小时,并且发酵产酸可达到180g/L以上,残还原糖≤0.15%,残总糖≤0.35%;具有发酵效率高、周期短的特点。
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金丹乳酸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南金丹乳酸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73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