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种小分子化合物的同步间接竞争免疫检测法及试剂盒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202588.0 | 申请日: | 2010-06-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19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 发明(设计)人: | 邹明强;王燕飞;刘天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N33/543 | 分类号: | G01N33/543;G01N33/533;G01N21/6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12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种 分子 化合物 同步 间接 竞争 免疫 检测 试剂盒 | ||
1.一种基于荧光微球的用于小分子化合物多残留同步检测的间接竞争免疫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不具备免疫原性的小分子化合物与大分子载体蛋白反应形成捕获抗原,以具有表面功能基团的聚苯乙烯荧光编码微球作为固相载体,将捕获抗原以共价键方式包被到聚苯乙烯微球上,形成微球-捕获抗原偶联物,可与待测小分子化合物抗原竞争与检测抗体的特异性反应,用悬液芯片或流式分析系统对逐一流过检测区的微球上所负载的荧光信号进行检测,通过与标准溶液对比,求出待测抗原的浓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微球-捕获抗原偶联物的形成过程是,在96孔滤膜板内的微球-捕获抗原偶联物的体系中加入待测样品与检测抗体,捕获抗原和待测样品中的小分子化合物抗原竞争与检测抗体发生的特异性反应,再通过二抗与检测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形成基于微球的间接竞争荧光免疫复合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微球的间接竞争荧光免疫复合体的形成是以藻红蛋白作为荧光标记物,用藻红蛋白标记二抗,在加入的微球-捕获抗原偶联物、待测样品中小分子化合物抗原与检测抗体竞争反应完后,加入藻红蛋白标记的二抗形成微球-捕获抗原-检测抗体-二抗-藻红蛋白的间接竞争荧光免疫复合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内部包埋荧光染料的比例不同,对微球进行编码,不同的编码微球连接不同的捕获抗原,加入对应的检测抗体,可同时检测同一样品中的多种待测小分子化合物抗原,或者同时检测多个样品中的不同种待测小分子化合物抗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用悬液芯片或流式系统对逐一流过检测区的微球上所负载的荧光信号进行检测,是指检测系统的两束激光光源发射波长为488nm或532nm和635nm,一束通过判定微球内包埋的染料比例从而对待测物进行定性分析,另一束通过测定微球上反应连接的荧光探针强度从而对待测物进行定量分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3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待测物中的小分子化合物抗原可以是农药、兽药、真菌毒素、激素、有害添加物、食品添加剂等;相应的检测抗体应为特异性抗每种待测抗原的单或多克隆抗体,使用不同的抗体,就可检测不同的相应的待测小分子化合物抗原。
7.一种在权力要求1所述的基于荧光微球的小分子化合物多残留同步检测的间接竞争免疫检测法诊断试剂盒,其特征在于组成包括:
(1)基于聚苯乙烯荧光编码微球包被有捕获抗原的微球-捕获抗原偶联物;
(2)藻红蛋白标记的抗鼠(或抗兔、抗鸡等)二抗;
(3)检测抗体;
(4)阳性对照;
(5)阴性对照;
(6)PH 7.2-7.4的磷酸盐缓冲液。
8.根据权利7所述的试剂盒,其特征在于:包被有捕获抗原的聚苯乙烯荧光编码微球是几种小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抗原对应连接在不同荧光编码微球上的混合物,检测抗体是抗几种抗原的单或多克隆抗体混合物,用该试剂盒同时检测同一样品中相应的几种小分子化合物抗原,或者同时检测多个样品中相应的不同小分子化合物抗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258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