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产品低温冷风与红外辐射耦合干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95546.9 | 申请日: | 2010-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4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傅玉颖;励建荣;陆海霞;郑海鹰;郑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商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3/54 | 分类号: | A23L3/5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林君勇 |
地址: | 310035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产品 低温 冷风 红外 辐射 耦合 干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品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产品低温冷风与红外辐射耦合干燥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干制水产品是水产品加工中的一大类产品,不仅解决了水产品的保藏问题,而且干制水产品独特的风味也为众多消费者所青睐。传统水产品干制大多利用太阳晾晒,既无法大规模生产,且由于敞开式的生产方式使得产品极易受到蝇虫污染,加之加工过程没有任何控制,产品质量很难保证。现代食品质量与安全理念要求水产品干制能在一个生产过程可控且密闭的方式进行,近年来低温冷风干燥技术逐渐兴起。低温冷风干燥是在一个密闭的冷库里进行,当循环风温超过30℃时,水产品很容易腐败变质,所以一般干燥时的风温维持在10℃-20℃左右,但此时干燥速率很低,干制时间很长,通常要在40多个小时,生产效率很低,而且许多企业没有对干燥介质的温湿度对产品干燥动力学影响作深入研究,产品质量也难于保证。不少企业虽然安装了低温冷风干燥设备,但实际使用时经常采用太阳晾晒,设备利用率很低。为了提高干燥效率,也有研究采用多种干燥方式联合进行,其中就有冷风干燥方式并辅之以辐射传热,从现有公开的文献来看,人们在研究中只是将冷风干燥与红外辐射传热机械结合,能耗加大但干燥效果仍不理想,在实际生产中仍难于推广使用。
申请号为CN200710069149.5的中国发明专利提供了一种水产品的低温快速干燥方法及其专用设备,所述方法包含以下顺序步骤:(1)水产品原料清洁整理处理后,将水产品分散并经40~65℃热风预干燥至水分含量为50~60%;(2)预干燥后的水产品在2000~3000MHZ微波和40~65℃热风混合作用下至水分含量为15~30%;(3)微波热风干燥后的水产品再经40~55℃热风干燥,直至达到干制品所要求的水分含量。该法一般适用于甲壳类水产品的加工,但是对于许多脂肪含量很高的水产品特别是鱼类,在干燥过程中当其表面温度超过60℃-70℃时,产品会出现滴油现象,而且极易使产品内的脂肪氧化降解,导致产品品质急剧下降,对于此类脂肪含量高的水产品需要开发专门的干燥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脂肪含量高的水产品干燥过程中易出现滴油和脂肪氧化降解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水产品低温冷风与红外辐射耦合干燥方法,该法将干燥温度控制在合适的低温环境。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一种水产品低温冷风与红外辐射耦合干燥方法,该方法采用低温冷风和红外辐射传热方法同时干燥处理水产品,并在低温冷风干燥过程中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水产品表面温度,利用重量传感器对水产品的含水量进行测控,具体步骤如下:
a、水产品原料清洁处理后沥干;
b、设定水产品干燥时表面控制温度为特定的温度区间,设定水产品含水量和干燥时间,设定第一风速和第二风速;
c、开启风机进行低温冷风干燥,此时风速设置为第一风速;
启动红外辐射传热;
检测水产品的含水量,当水产品的含水量高于设定值时进入水产品表面温度控制阶段,或当水产品的含水量小于或等于设定值时进入缓苏干燥阶段;
所述的水产品表面温度控制阶段的具体操作为:检测水产品表面温度,当水产品表面温度高于特定的温度区间的高点时停止红外辐射传热并将风速设置为第二风速,或当水产品表面温度低于特定的温度区间的低点时启动红外辐射传热并将风速设置为第一风速;
当干燥时间达到设定值时停止红外辐射传热进入缓苏干燥阶段;
所述的缓苏干燥阶段的具体操作为:红外辐射进入时序控制阶段,红外辐射开启时将风速设置为第一风速,红外辐射关闭时将风速设置为第二风速,时序控制阶段同时进入水产品表面温度控制阶段;
d、检测水产品的含水量,当达到干制品所要求的水分含量时停止上述干燥处理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商大学,未经浙江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55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