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RFID和CAN总线技术的设备取电管理系统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82327.7 | 申请日: | 2010-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70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元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元熙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415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rfid can 总线技术 备取 管理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类设备管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RFID和CAN总线技术的分散型电类设备取电管理系统及方法,属于电类设备取电管理领域。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90年代兴起的自动识别技术,其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是利用射频信号的空间藕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对象的目的。现场总线(Fieldbus)是90年代初国际上发展形成的,用于过程自动化、制造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领域的现场智能设备互连通讯网络,其本质上就是用于现场仪表与控制系统和远程控制调度之间的一种全分散、全数字化、智能、双向、多变量、多点的通讯系统。而CAN总线(全称为“Controller Area Network”,即控制器局域网)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现场总线之一。以上两种技术前者可使用在单个设备上实现用户识别,后者可以实现多个设备进行互联,传递识别的信息。
众所周知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但随着实验室仪器设备数量的增加和使用量的增大,管理人员手工登记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的方法烦琐,流程复杂,往往因为时效的问题使设备不能得到及时维护,同时也因为无法动态了解各种设备的使用频率而导致一些设备的闲置或重复购置,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结合高效和信息化特点的电类设备管理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RFID和CAN总线技术的分散型电类设备取电管理系统及方法,以实现电类设备的信息化管理。
本发明的基于RFID和CAN总线技术的设备取电管理系统,其结构包括:取电控制器、CAN标准接口设备和上位机,在每个工位上安装一个取电控制器,每个取电控制器对应与一台电类设备连接,所有的取电控制器均接入CAN总线并通过DB9CAN标准接口设备与上位机的COM端相连。
所述取电控制器的结构包括:主控制单元、CAN总线数据收发单元、RFID读写单元、设备供电控制单元和电源,主控制单元分别与CAN总线数据收发单元、RFID读写单元和设备供电控制单元双向连接,CAN总线数据收发单元接入CAN总线,设备供电控制单元与相应的电类设备连接,电源分别给主控制单元、CAN总线数据收发单元、RFID读写单元和设备供电控制单元供电。
本发明的基于RFID和CAN总线技术的设备取电管理系统的管理方法为:
系统初始化运行后,取电控制器通过RFID读写单元读取当前用户的信息,并通过CAN总线数据收发单元以CAN总线协议格式经CAN总线发送到上位机端,上位机通过软件从协议格式中解读出用户信息并与本地数据库信息进行比对,若该用户通过验证,则上位机发送一控制命令至相应工位的取电控制器,取电控制器得到控制命令后驱动设备供电控制单元对相应的电类设备供电,同时发送应答信息给上位机,上位机将该信息记录在数据库中汇总统计。
本发明实现了离散工位设备的网络化连接控制和管理,只要用户通过在工位上进行的RFID标签识别,就可以将用户信息、设备信息、使用情况等内容加以处理保存,同时对相应工位上的电类设备进行智能化供电控制,实时性较高。本发明提高了设备管理的自动化能力,节约了人力资源,实现了设备管理的高效化、信息化。
附图说明
图1为取电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设备取电管理系统的结构拓扑图。
图3为CAN应用层通信协议格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系统结构包括:取电控制器、CAN标准接口设备和上位机,在每个工位上安装一个取电控制器,每个取电控制器对应与一台电类设备连接,所有的取电控制器均接入CAN总线并通过DB9CAN标准接口设备与上位机的COM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元熙,未经李元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23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室内光线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激发表面等离子体的纳米光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