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机动车辆的车辆座椅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74359.2 | 申请日: | 2010-05-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98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 发明(设计)人: | 延斯·费勒;托尔斯滕·施密特;彼得·鲍姆加特纳;托马斯·施特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田-彼得里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N2/64 | 分类号: | B60N2/64;B60R21/207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建涛;车文 |
| 地址: | 德国阿***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机动车辆 车辆 座椅 | ||
1.一种机动车辆的车辆座椅,包括:
-靠背(10),所述靠背(10)包括中间部分(11)和至少一个侧垫(12),
-气囊模块(5a-5k),所述气囊模块(5a-5k)具有折叠气囊(8),所述气囊模块(5a-5k)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侧垫(12)中,
-调节元件(4a-4k),所述调节元件(4a-4k)用于调节所述靠背(10)的宽度,所述调节元件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侧垫(12)中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中间部分(11)移动,通过所述调节元件能够改变所述侧垫(12)相对于所述中间部分(11)的位置,和
-座椅框架(6),所述座椅框架(6)在所述侧垫中延伸,所述座椅框架(6)在安装于所述机动车辆中的车辆座椅中沿着所述车辆的纵向轴线对准,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叠气囊(8)的至少部分关于所述车辆的纵向轴线被布置在所述座椅框架(6)之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气囊(8)关于所述车辆的纵向轴线被整体布置在所述座椅框架(6)之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模块(5a-5g)和所述调节元件(4a-4g)配备和布置成使得:当移动所述调节元件(4a-4g)以用于改变所述侧垫(12)的位置时,所述气囊模块(5a-5g)也被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元件(4b、4d、4e)至少部分地封装所述气囊模块(5b、5d、5e)。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元件(4b、4d、4e)由所述气囊模块(5b、5d、5e)的模块外罩(51)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模块(5a-5c、5e、5f)包括用于使所述气囊(8)充气的气体发生器(7),并且,所述气囊模块(5a-5c、5e、5f)的模块外罩(51)能够围绕对应于所述气体发生器(7)的纵向轴线的轴线主动地枢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元件(4a-4k)关于所述车辆的纵向轴线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座椅框架(6)之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元件(4b-4e、4h-4k)关于所述车辆的纵向轴线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折叠气囊(8)之前,或者,所述折叠气囊(8)关于所述车辆的纵向轴线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调节元件(5f、5g)之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元件(4a-4c、4f、4h-4k)或者所述调节元件(4a-4c、4f、4h-4k)的至少大部分关于所述车辆的横向轴线布置在所述座椅框架(6)的面对所述中间部分(11)的一侧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元件(4b、4d-4g)包括至少两个支腿(41a、41b),所述至少两个支腿(41a、41b)至少大致在所述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至少两个支腿(41a、41b)在它们之间形成至少部分地布置所述气囊模块(8)和/或所述座椅框架(6)的空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支腿(41a、41b)是U形或者V形调节元件(4b、4d-4g)的元件,所述调节元件布置在所述车辆座椅中,使得所述两个支腿(41a、41b)的连接区域关于所述车辆的纵向轴线向前指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元件包括撕裂线(42),所述调节元件(4b、4d-4f)的两个支腿(41a、41b)在激活的情形下能够沿着所述撕裂线(42)被至少部分地分开,其中,所述折叠气囊(8)在激活的情形下通过这两个支腿(41a、41b)之间得到的空间至少部分地展开。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模块(5)形成和布置成使得:在激活的情形下,所述折叠气囊(8)基本上在所述车辆的向前方向上展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田-彼得里公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高田-彼得里公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435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