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提升管催化裂化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40068.1 | 申请日: | 2010-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2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陈曼桥;王龙延;孟凡东;张亚西;王文柯;闫鸿飞;汤海涛;樊麦跃;武立宪;陈章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55/08 | 分类号: | C10G55/08;C10G55/00;B01J8/24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1110 | 代理人: | 郭中民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升 催化裂化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烃的催化转化工艺,特别是涉及一种双提升管催化裂化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降低催化裂化干气和焦炭产率,提高总液体产品收率对提高催化裂化装置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干气作为热裂化反应的主要产物,其产率与反应温度密切相关。在提升管底部,由于再生催化剂温度较高,原料油与催化剂接触瞬间因传热不均,存在局部过热的现象。过高的温度促使热裂化反应加剧,产生较多的干气和焦炭。因此,降低再生催化剂的温度是降低干气和焦炭产率的有效方法,对改善提升管反应器催化裂化反应的产品分布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均颁发了日益严格的汽油质量标准,汽油中的烯烃含量、硫含量等质量指标不断降低。
为应对这一现状,国内外多套催化裂化装置采用了双提升管催化裂化工艺对催化汽油进行改质。对汽油单独进行改质势必增加干气和焦炭产率,降低总液体收率。为克服这一矛盾,国内外研究机构相继开发了基于双提升管催化裂化工艺的降低干气和焦炭产率的新技术。美国专利US6,287,522公开了一种双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其是将由大部分来自轻烃提升管反应器的未经汽提的待生催化剂和少量来自重油提升管反应器的未经汽提的待生催化剂组成的混合待生催化剂送至重油提升管反应器的底部,与来自再生器的高温再生催化剂混合,混合后的催化剂在重油提升管反应器内上行与重油提升管反应器进料接触反应。该技术降低了重油提升管的油剂接触温度并提高其剂油比,可减少重油提升管反的热裂化反应并促进催化裂化反应,改善产品分布。与之相似的是中国专利CN1710029A,该技术也是利用一种双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将经过汽提的轻烃提升管待生催化剂与重油提升管再生催化剂在催化剂混合器内混合,混合后的催化剂进入重油提升管反应器与重油原料接触反应。该技术也显著降低了重油提升管的油剂接触温度并提高其剂油比,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轻烃提升管待生催化剂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剩余活性,具有重油提升管催化剂整体活性高,调节灵活等优势。但美国专利US6,287,522和中国专利CN1710029A均属于利用双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的独特性对重油提升管操作进行优化的技术,但都未对轻烃提升管的操作采取任何优化措施,降低干气和焦炭产率的幅度较为有限。
中国专利CN1978596A公开了一种重油催化裂化与汽油改质的互控方法和装置,该技术除通过混合的方法利用温度较低的轻烃提升管待生催化剂对进入重油提升管的再生催化剂进行适当冷却外,还设置了催化剂冷却器采用水、蒸汽或其它油品单独对进入轻烃提升管的再生催化剂进行冷却,以降低轻烃提升管的油剂接触温度,实现进一步降低干气和焦炭产率的目的。但该技术仍然只适用于双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并且,采用水、蒸汽或除轻烃提升管原料以外的其它油品对轻烃提升管再生催化剂进行冷却时会影响装置的热平衡,对于富余热量较少的双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来说不太适用。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几种降低双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干气和焦炭产率的技术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一是某些双提升管催化裂化工艺技术只针对重油提升管反应器的操作进行了优化,而未对轻烃提升管的操作采取任何优化措施,降低干气和焦炭产率的幅度较为有限;其二是某些技术因对装置热平衡造成影响而只适用于富余热量充足的双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几种现有降低双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干气和焦炭产率技术所存在的降低干气和焦炭产率的幅度较小或局限性较强的问题,提供一种适用范围较广并能更加有效的降低干气和焦炭产率的双提升管催化裂化方法及其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00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携式三坐标铣床及其加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紫外光固化胶粘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