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后碰颈部保护座椅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29519.1 | 申请日: | 2010-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056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8 |
发明(设计)人: | 郝一风;其力格尔;刘卫国;钱国强;林抒;吴成明;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42 | 分类号: | B60N2/4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后碰 颈部 保护 座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尤其是涉及一种采用溃缩吸能结构的防后碰颈部保护座椅。
背景技术
当汽车被后方车辆追尾时,乘员形成一个相对车辆向后的运动,乘员躯干靠紧座椅,而座椅基本不会运动,则乘员躯干和座椅一般没有受到太大的向后的运动的惯量,后碰时产生的能量都传送到乘员的颈部,乘员头部前后摇晃,而会使颈部收到伤害。目前大多数汽车座椅制造商都致力于提升座椅的舒适性,在保护乘员或驾驶者身体在发生交通事故时不受伤害,或将伤害降至最低的研究方面未取得有效的对策,许多普通座椅都不存在防后碰鞭打的功能。中国实用新型专利03275979.7公开了一种安全座椅,该座椅具有由上而下依次连接在一起的头枕、椅背和椅座,在这些部件的内部分别安装有至少一个缓冲器,在缓冲器的前方设定距离处安装有面积足以覆盖缓冲器的挡板。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头枕、椅背和椅座可以吸收撞击能量,以及保护乘员的头部、颈部和背部不受到伤害。然而该安全座椅的缓冲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虽然具有了缓冲器,但乘员躯干靠在座椅上移动还是很少,吸收的能量不多,大多碰撞产生的能量还是传递到乘员头部,使得乘员颈部受到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座椅不具有防后碰颈部保护机构,以及安全座椅防后碰颈部保护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采用溃缩吸能结构的防后碰颈部保护座椅。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防后碰颈部保护座椅,包括座椅滑轨板,在座椅滑轨板上设有座椅座盆,所述座椅滑轨板后部与座椅座盆通过轴承相连接,在座椅滑轨板和座椅座盆之间设有保护机构,所述保护机构包括变形板和固定板,变形板固定在座椅座盆上,所述固定板设置在变形板上,通过固定螺栓将变形板与座椅滑轨板相连。本发明用于汽车追尾时对乘员颈部的鞭打保护,当追尾发生时,座椅与乘员产生向后运动的惯量,在座椅向后的运动中,座椅以轴承为中心发生转动,座椅座盆随着座椅的转动形成向上的运动,并带动保护机构,该保护机构采用一种溃缩吸能结构,座椅座盆带动变形板向上运动,变形板溃缩变形,有效减小了座椅与乘员向后运动的惯量,吸收了乘员头部运动的能量,同时座椅整体向后产生一定的倾角,减少乘员颈部的鞭打运动伤害。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变形板上端沿与变形板垂直的方向伸展形成有连接板,连接板固定在座椅座盆的下表面上。变形板整体成L形,变形板上部的连接板固定在座椅座盆下表面上,变形板位于座椅座盆底面上与底面相垂直。在座椅座盆向上移动时,变形板随座椅座盆向上移动。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在变形板上设有豁口,该豁口使变形板下端形成一钩状的连接部。豁口使得变形板容易进行变形,当变形板提升时,豁口受力张开,吸收了乘员后碰时发生的动能,从而防止乘员颈部产生鞭打伤害。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连接部的前端上设有固定孔,在变形板豁口的上部设有控制孔,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分别设有通孔,两个通孔与固定孔和控制孔相对应, 所述固定螺栓包括固定螺栓一和固定螺栓二,固定螺栓一穿过固定板一端通孔和控制孔后连接在座椅滑轨板上,固定螺栓二穿过固定板另一端通孔和固定孔后连接在座椅滑轨板上。与变形板一体的连接板与座椅座盆相连,变形板通过固定螺栓一和固定螺栓二连接在座椅滑轨板上,这使得变形板连接在座椅座盆和座椅滑轨板之间,汽车追尾时,座椅座盆向上移动时候,而座椅滑轨板不动,则就使变形板发生崩缩变形,减小了座椅与乘员向后运动的惯量,吸收了乘员头部运动的能量。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孔为长形孔,该控制孔沿着变形板长度方向延伸。固定螺栓一可在控制孔内上下移动,在初始状态下即在追尾碰撞前,固定螺栓一位于控制孔内上端处,追尾碰撞过程中,随着变形板向上拉伸变形,固定螺栓一逐渐移向控制孔下端处,当豁口完全变形,固定螺栓一卡住变形长度控制孔,阻止了座椅继续向后转动。
因此,本发明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合理,该防后碰颈部保护机构采用溃缩吸能结构,变形板溃缩变形,有效减小了座椅与乘员向后运动的惯量,吸收了乘员头部运动的能量,同时座椅整体向后产生一定的倾角,减少乘员颈部的鞭打运动伤害。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中防后碰颈部保护机构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中防后碰颈部保护机构正面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发明中防后碰颈部保护机构背面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发明中防后碰颈部保护机构侧面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发明座椅在未碰撞前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95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