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IGBT驱动电压的过压欠压保护锁定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16319.2 | 申请日: | 2010-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10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石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亚派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4 | 分类号: | H02H9/0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郭百涛 |
地址: | 211131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igbt 驱动 电压 压欠压 保护 锁定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IGBT驱动电压的过压欠压保护锁定电路,属 于电力电子领域。
背景技术
IGBT在众多电子元件中,属于一种昂贵的元器件,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对于栅极工作电 源电压的大小和稳定性相当敏感,必须要求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否则可能击穿栅极或者 不在正常工作状态等问题。IGBT的驱动芯片比较理想的电压一般在14-16V之间,其理想状 态为:当电源电压幅值低于14V或者高于16V的时候,PWM信号被封锁,不能达到IPM的栅 极,同时栅极被拉低;当电源电压在14V-16V之间时,PWM信号能够顺利通过电路,并且以 14V-16V的幅值达到IGBT的栅极;现有的检测保护锁定电路很多,要么比较复杂,要么成本 比较贵,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全新的电路来实现保护和锁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很好的解决了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供一种IGBT驱动电压的过压 欠压保护锁定电路,该电路性能可靠实用,成本低廉,响应速度高,特别适合低成本要求的 场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IGBT驱动电压的过压欠压保护锁定电路,包括有2个稳压管、6个电阻和5个 三极管,其所述的一个16V的稳压管DZ1串接在VCC上,阳极接地,稳压管DZ1的阴极再并 联一个13.3V的稳压管DZ2,阳极串联一个1K电阻R1后接到NPN三极管T1的基极,T1的集 电极串联一个10K电阻R2后接到VCC上,同时T1的集电极输出串联一个2K电阻后再接到 NPN三极管T2的基极,T2的集电极串联一个10K电阻R4后接到VCC上,同时T2的集电极输 出连接一个推挽电路的输入端,推挽电路的输出端串联一个20K电阻R6后接到NPN三极管 T5集电极并与PWM信号输出端连接,T5的基极串联一个10K电阻R5后与PWM信号输入端连 接,T1、T2、和T5的发射极均接地。
本发明的IGBT驱动电压的过压欠压保护锁定电路,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推挽电 路由一个NPN三极管T3和一个PNP三极管T4串联组成,T3和T4的基极与T2的集电极连接, T3的集电极接到VCC上,T4的集电极接地,T3和T4的发射极均与R6连接。
本发明的IGBT驱动电压的过压欠压保护锁定电路,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的 稳压管DZ1可用2-5个串联,当然可更多个串联以保证电压的准确性。
本发明的IGBT驱动电压的过压欠压保护锁定电路,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的 稳压管DZ2可用2-5个串联,当然可更多个串联以保证电压的准确性。
本发明的IGBT驱动电压的过压欠压保护锁定电路,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的 稳压管DZ1的电压为17V,所述的稳压管DZ2的电压为14.3V。T3实际工作的时候,并不是 完全饱和状态,前面所述的述的情况实际上是一种理想情况,Vce有约1V的压降,所以实际 给T5提供的电压为VCC-1V,鉴于这个实际问题,为了保证T5的工作电压稳定在规定范围内, 可以把前面的DZ1换成17V的稳压管,DZ2换成14.3的稳压管,这样电源保护范围的时候就 是15V到17V了,选择电源的时候就应该把把额定电压选在15V到17V之间。由于这种稳压 管不容易买到,可以将几个常用的管子串联使用。由于后面的都是PWM信号,为了保证信号 的稳定性,三极管的HEF要选择200或者更大些的。
本发明整个电路的工作过程如下:因为三极管T1的基极电压为0.7V,稳压管DZ1的稳 压值为13.3V,所以当VCC的电压下降到13.3V+0.7V=14V以下的时候,T1基极无电流通过, 处于截止状态,T1的集电极为高电平,很容易分析T2处于饱和状态,所以T2集电极输出为 低电平,输出信号到达推挽电路的基极,因为推挽电路是正逻辑,所以推挽电路的输出也是 低电平。由于T5的集电极连接着推挽电路的输出,所以T5的集电极也为低电平,无论IN PWM 电平信号为高还是低,OUT PWM均被拉低,使得IGBT栅极无电压,漏极也无电流,起到对驱 动信号封锁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亚派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亚派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63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金属包覆方法
- 下一篇:用于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