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柴油机氮氧化合物排放检测传感器的标定装置及标定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12345.8 | 申请日: | 2010-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28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殷伯华;臧志成;韩立;方光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无锡市凯龙汽车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京大律师事务所 11321 | 代理人: | 李光松;盛东生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柴油机 氧化 排放 检测 传感器 标定 装置 方法 | ||
1.一种柴油机氮氧化合物排放检测传感器的标定装置,包括混合室、真空泵、中和瓶、标准气体供气源,其特征在于:
混合室通过输气管路分别与真空泵及中和瓶相连,在连接混合室与真空泵的输气管路上设有第一阀门,在连接混合室与中和瓶的输气管路上设有第二阀门,第一阀门的入口与混合室的出气口通过输气管路连接,第一阀门的出口与真空泵的抽气口通过输气管路连接,第二阀门的入口与混合室的出气口通过输气管路连接,第二阀门的出口与中和瓶的进气口通过输气管路连接;
混合室的进气口通过输气管路与氮氧化合物含量或浓度已知的标准气体供气源的出气口连接,连接混合室的进气口与标准气体供气源的出气口的输气管路上设有第三阀门,第三阀门的入口与标准气体供气源的出气口通过输气管路连接,第三阀门的出口与混合室的进气口通过输气管路连接;以及
混合室具有用于连接柴油机氮氧化合物排放检测传感器以进行标定的检测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机氮氧化合物排放检测传感器的标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标准气体供气源为储存有氮氧化合物含量或浓度已知的标准气体的储气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柴油机氮氧化合物排放检测传感器的标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定装置还包括NO气瓶、第四阀门、第一流量计、氮气瓶、第六阀门、第二流量计、第五阀门以及第三流量计,其中储气罐分别通过输气管路与NO气瓶、氮气瓶连接,第四阀门和第一流量计以串联方式设置在储气罐与NO气瓶连接的输气管路上,第六阀门和第二流量计以串联方式设置在储气罐与氮气瓶连接的输气管路上,第五阀门以及第三流量计以串联方式设置在储气罐与外界空气连通的输气管路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机氮氧化合物排放检测传感器的标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连接混合室与真空泵的输气管路上设有真空计。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柴油机氮氧化合物排放检测传感器的标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检测口为多个。
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柴油机氮氧化合物排放检测传感器的标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定装置的各组成部件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可移动小车上。
7.一种利用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柴油机氮氧化合物排放检测传感器的标定装置来标定柴油机氮氧化合物排放检测传感器的标定方法,包括:
混合室和储气罐的抽真空操作步骤,其中,开通第一阀门和第三阀门,通过输气管连通混合室、储气罐和真空泵,由真空泵对混合室、储气罐抽气以便对混合室和储气罐进行抽真空;
标准气体的配制步骤,其中,打开第四阀门,NO气瓶通过输气管向储气罐提供NO气体,其后关闭第四阀门,然后打开第六阀门,氮气瓶通过输气管向储气罐提供氮气,其后关闭第六阀门,然后打开第五阀门,通过输气管向储气罐供空气,其后关闭第五阀门,由此,储气罐中的NO气体、氮气和空气相互混合从而制备成标准气体;
柴油机NO排放检测传感器的标定步骤,其中,打开第三阀门以向混合室提供储气罐中的标准气体,然后将柴油机NO排放检测传感器的测头插入混合室的检测口,进行检测NO浓度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检测结果和混合室中的标准气体实际浓度,确定柴油机NO排放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精度水平。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标定方法,其中在混合室和储气罐的抽真空操作步骤中,混合室和储气罐的真空度由真空计指示。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标定方法,其中在标准气体的配制步骤中,NO气瓶向储气罐提供的NO气体的量以第一流量计的读数为准,氮气瓶向储气罐提供的氮气的量以第二流量计的读数为准,以及向储气罐提供的空气的量以第三流量计的读数为准。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标定方法,其中在柴油机NO排放检测传感器的标定步骤之后,打开第二阀门,通过输气管连通混合室和中和瓶,以将NO混合气体导入中和瓶中进行无害化中和反应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无锡市凯龙汽车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无锡市凯龙汽车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234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