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49794.5 | 申请日: | 2009-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59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山本诚一郎;长谷川浩一;滨田真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F13/26 | 分类号: | F16F13/26;F16F13/06;F16F1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体 封入 式隔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发动机支架等的隔振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利用在内部封入的非压缩性流体的流动作用而获得隔振效果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自以往,公知一种夹装在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构件之间而对上述构件相互间进行隔振连结或隔振支承的隔振装置。例如,将汽车用动力单元隔振支承于车辆车身的发动机支架等就是该种隔振装置。
另外,在汽车用发动机支架中,为了提高乘车舒适性而要求高度的隔振性能。为了应对该要求,有人提出了一种利用了在内部封入的非压缩性流体的共振作用等的流动作用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为下述构造,即,利用孔通路连通在振动输入时产生相对性的压力变动的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并且在上述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中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并且,能够利用在孔通路中流动的非压缩性流体的共振作用等而发挥隔振效果。
另外,在汽车用发动机支架中,与发动机转速、车辆的行驶状态等相对应地,要求对频率、振幅等不同的多种振动具有隔振性能。但是,孔通路虽然对被预先调谐了的频率区域的振动能够获得优异的隔振性能,但对于大于调谐频率的高频区域的振动,会因反共振作用而引发明显的高动倍率(即动静比,动刚度与静刚度的比值)化,存在隔振性能大幅下降的问题。
因此,在以往,有人提出了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7-18046号公报)等所述那样的孔通路长度可变的构造。详细而言,利用能相对旋转地组合的两个孔形成构件形成沿相对旋转方向延伸的孔通路,并且利用两个孔形成构件的相对旋转能够改变该孔通路的长度。采用该种孔通路长度可变的构造,能够调节孔通路的调谐频率,从而对于频率不同的多种振动也能获得隔振效果。
但是,在如专利文献1所述那样的以往的孔通路长度可变的构造中,由于用于驱动孔形成构件旋转的电动机设置在支架主体的外部,因此对于将电动机的驱动力传递到配置在支架主体内的孔形成构件的驱动力传递构件而言,需要从第一液室、第二液室等流体室的外部贯穿到内部地配置该驱动力传递构件。因此,由于贯穿流体室地配置驱动力传递构件,因此流体室的密封构造复杂化,耐久性、可靠性可能下降、在组装驱动力传递构件时也可能不易进行流体封入作业等支架制造作业,在实用化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5-1739号公报、日本特开平5-23146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构造,该构造利用在两个孔形成构件所面对的面之间形成的间隙形成孔通路,并且使这两个孔构件沿面对方向接近/分开地位移,从而改变孔通路的通路截面积。
但是,在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所述的孔通路的通路截面积可变的构造中,由于沿周向延伸地形成间隙,因此为了减小孔通路的通路截面积,必须相当窄地减小间隙,因减小间隙,存在流体流动阻力变得过大的问题。即,通过减小间隙,虽然在理论上能够较低地设定孔通路的调谐频率,但实际上流动阻力变大,从而很难确保流体流动量,存在很难发挥期望的孔效果的问题。
而且,为了改变间隙尺寸,需要使形成间隙的面对的面沿面对方向进行相对位移。在该操作中,为了使以小间隙面对配置的面对的面进行相对位移,相对应地出现流体向该面对的面间流入或流体自面对的面之间流出的现象,从而不能避免该流体的流入或流出构成较大的阻力。因而,很难快速地改变面对的面间的间隙的大小,在确保应对速度和驱动力的方面存在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7-180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173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5-2314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这里,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做成的,其欲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以更加优异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对频率不同的多种振动获得有效的隔振效果的新型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具备分别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且在振动输入时被施加相对性的压力变动的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并且设置有使上述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彼此相连通的孔通路,其特征在于,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设置有具有通孔的外侧孔构件,该通孔形成孔通路的外周壁面,并且该隔振装置使形成孔通路内周壁面的内侧孔构件从外侧孔构件的通孔的一方的开口部进入到该外侧孔构件中地进行配置,利用在外侧孔构件的内周面与内侧孔构件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筒状间隙形成孔通路,并且设置有调节内侧孔构件相对于外侧孔构件的进入量的执行元件,通过用执行元件调节内侧孔构件相对于外侧孔构件的进入量,能够改变孔通路的通路长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497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