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实现汽车内燃机发动机低温启动时节能减排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87114.3 | 申请日: | 200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990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宋文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5/02 | 分类号: | F01M5/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谭佐晞;谭祐祥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张江***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现 汽车 内燃机 发动机 低温 启动 时节 能减排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现汽车内燃机发动机节能减排的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实现汽车内燃机发动机在低温启动时节能减排的系统,属于汽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在国计民生中日益突显出极其重要的位置,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之一。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如果没有了能源,一切现代物质文明也将随之消失。然而自冷战结束以来,全球面临经济发展与能源紧缺的双重压力。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而能源安全则日益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目前,汽车大多采用内燃机发动机作为动力输出装置,因此其所需要的燃料与石油资源息息相关。然而,石油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能源正在被不断地消耗掉,因此节约能源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主题之一,研究和开发能够有效降低燃油油耗的新技术是完全具有必要性和实用性的。
就现有技术中的常规汽车内燃机发动机而言,其机油温度的升高,主要来自于两种热量传递:一是由汽车内燃机发动机缸内燃烧而散发出的热量;二是由于汽车内燃机发动机的运动件之间存在高速相对运动摩擦而产生的热量。当汽车内燃机发动机在低温或常温冷启动时,需要等待汽车内燃机发动机运行一段时间,直到机油温度升高后,才能达到较好的润滑状态,从而使汽车内燃机发动机中所有的运动件之间的摩擦副阻力保持最小状态。而在机油温度处于较低温度的这段时间内,由于机油的粘度较高,汽车内燃机发动机中所有的运动件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大,这将会导致燃油消耗增高。因此,亟需对此问题加以研究并进行改进,以能够有效地降低油耗、节省下可观的石油能源。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汽车内燃机发动机低温启动时节能减排的系统,以在汽车内燃机发动机低温或常温冷启动时快速加热机油,从而避免汽车内燃机发动机长时间工作在较大的运动摩擦阻力工况而达到降低油耗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的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实现汽车内燃机发动机低温启动时节能减排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加热装置,其用于加热被吸入汽车内燃机发动机油泵的机油;
开关装置,其与所述加热装置相连,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加热装置;
温度传感器,其用于实时监测汽车内燃机发动机主油道的内部温度;以及
控制器,其连接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开关装置,用于将所述温度传感器监测到的温度值与预先设定的温度值进行对比,然后根据对比结果通过所述开关装置来开启或关闭所述加热装置。
优选地,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部件以及用于对所述加热部件提供能量的供能部件。
优选地,所述加热部件是电热丝,所述供能部件是蓄电池。
优选地,所述加热部件被装设于所述汽车内燃机发动机的油底壳内的吸油盘上。
优选地,所述加热部件被设置成与所述汽车内燃机发动机的机油滤网合为一体。
优选地,所述预先设定的温度值为一初始温度值,所述控制器在所述温度传感器监测到的温度值低于所述初始温度值时开启所述加热装置,并且在所述温度传感器监测到的温度值达到所述初始温度值时关闭所述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汽车内燃机发动机低温启动时节能减排的系统能够在汽车内燃机发动机低温或常温冷启动时快速加热机油,避免了汽车内燃机发动机长时间工作在较大的运动摩擦阻力工况下,从而可以有效地实现降低油耗、节省能源的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实用并且高效,能够有效地解决汽车内燃机发动机在较大的运动摩擦阻力工况下工作时间过长、油耗严重的问题。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汽车内燃机发动机低温启动时节能减排的系统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在汽车内燃机发动机上的总体布置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装设于吸油盘上的加热装置的放大剖视图;以及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汽车内燃机发动机低温启动时节能减排的系统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871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燃机燃气排放装置
- 下一篇:橡胶复合条成框接角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