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减震装置以及应用该减震装置的散热风扇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46207.1 | 申请日: | 2009-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685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九州风神科贸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02 | 分类号: | F16F15/02;F16F15/08;F04D29/66;F04D19/00;G06F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王正茂;彭晓玲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震 装置 以及 应用 散热 风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散热风扇上的减震装置及相应的散热风扇。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电子元器件运行速度的不断提升,计算机系统运转所产生的废热也随之大幅度增加。在计算机系统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热,如果不加以散除,会降低计算机系统的效能,甚至导致计算机系统损坏,因此,需要高效能的散热装置来散除这些废热。计算机系统CPU经常使用的散热装置为风扇,为追求更好的散热效率,所使用的散热风扇的转速越来越快,然而,高速运转的风扇所带来的震动频率也随之提高。安装在CPU散热器上的散热风扇,由于高速运转的风扇所带来的震动,会经由散热器传送到CPU以及周边如硬盘等周边装置,因而影响到CPU及周边装置的性能,造成周边装置容易损坏。现有技术中的散热风扇由于转速过高,震动过大,影响了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因此,如何降低散热风扇运转时因震动对CPU及周边设备的影响,便成为相当重要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通过U型减震装置的结构设计,可有效抵消来自散热风扇的纵、横向的冲击震动,降低噪音,并可有效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减震装置,安装于CPU风扇本体的端角处,包括U型拉伸部、减震垫以及底座,减震垫位于U型拉伸部的两个端部、且对称设置;底座位于减震垫内侧,底座直径小于减震垫直径;减震垫与底座之间设卡位。
其中,底座呈圆柱形,且为开口状的两段结构。
优选地,减震垫、底座以及U型拉伸部一体成型;减震装置为橡胶材质。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上述减震装置的散热风扇,包括扇框、风扇本体及扇叶;风扇本体的端角处设阶梯状通孔,阶梯状通孔与减震装置的底座卡接适配;扇框内壁、阶梯状通孔的相应位置处设U型凹槽,U型凹槽与减震装置的U型拉伸部过盈配合。
其中,底座直径大于阶梯状通孔的小圆直径,减震装置的减震垫直径等于阶梯状通孔的大圆直径,减震装置安装后所述底座卡接于阶梯状通孔小圆的外部。
优选地,风扇本体的端角为四个,并与减震装置数量相适配;风扇为轴流式风扇,扇叶数量为九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于在CPU风扇上设置了U型减震装置,可实现风扇与待散热元器件的柔性连接,有效抵消纵向横向冲击震动,降低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实用新型减震装置的CPU风扇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减震装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CPU风扇扇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CPU风扇扇叶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减震装置以及风扇组装后示意图。
结合附图在其上标记以下附图标记:
1-扇叶,2-扇框,3-风扇本体,4-减震装置,21-U型凹槽,31-阶梯状通孔,32-接触面,41-减震垫,42-U型拉伸部,43-底座,44-卡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于CPU风扇的减震装置4,安装于CPU风扇本体3的端角处,端角共四个,风扇本体侧边呈X型。减震装置4包括一体成型的减震垫41、U型拉伸部42以及底座43,减震垫41位于U型拉伸部的两个端部、且对称设置。底座43位于减震垫41内侧,底座呈圆柱形,且为开口状的两段结构,底座直径小于减震垫直径。减震垫与底座之间设卡位44。减震装置可以采用橡胶等韧性材质,便于弹性伸缩。
应用上述减震装置的CPU风扇包括扇叶1、扇框2及风扇本体3,风扇为轴流式风扇,扇叶数量为九片。风扇本体的端角处设阶梯状通孔31,底座43的直径大于阶梯状通孔的小圆直径,由于底座43的开口状结构设计,底座43塞入阶梯状通孔的小圆后,通过卡位44将底座43卡在小圆的外部。又由于减震装置的减震垫41直径等于阶梯状通孔的大圆直径,卡接后减震垫41的一部分嵌入到阶梯状通孔的大圆中。扇框2内壁、阶梯状通孔的相应位置处(即风扇本体的端角处)设U型凹槽21,U型凹槽21与减震装置的U型拉伸部42过盈配合,以便安装更为牢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九州风神科贸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市九州风神科贸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462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