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轻量化组合式轮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83011.2 | 申请日: | 200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17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陈俊峯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连科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25/02 | 分类号: | B60B25/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渠述华 |
地址: | 361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量化 组合式 轮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应用于摩托车、自行车、轮椅等相关产品的轮圈,特别是指一种轻量化组合式轮圈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常见的轮圈,是在一个花鼓壳体与一轮框之间穿设连接有多数辐条构成,这样呈细条杆状的辐条强度并不佳,很容易受到外力作用而损坏,并且辐条数量多,造成整体重量较重。因而便出现了一体化的轮圈,其是采用高分子复合材料将花鼓、轮框及连接花鼓与轮框的套管在一个模具一次成型而成,但是轮圈应用于车子或轮椅时,其大小各有不同,该整体成型的方式势必增加加工的成本。
所以又出现了公告号为CN2614954Y的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三件式组合轮圈,其中花鼓、轮框及套管是分别成型,如此可以降低加工的模具成本,且适用于金属材质的加工,但是三者在配合时,各套管的一端是套置于花鼓成型的套接座上,另一端是通过接头与轮框径向锁接在一起。其配合中存在如缺陷:
1、花鼓形成套接座的下部形成配合面,套管是直接套置于套接座上,因而配合后与配合面之间的间隙较大影响美观。
2、套管的另一端是套置一接头与轮框径向锁接,则轮框上需要径向开孔,无形中会降低轮框的支撑强度,至使轮圈寿命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保证轮圈强度及使用寿命的轻量化组合式轮圈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轻量化组合式轮圈结构,包括一花鼓、一轮框及数个连接花鼓与轮框的套管,各套管为中空的管体;花鼓径向呈辐射状分布有与套管配合的套接座;其中:轮框的内壁上形成有一圈凸垣,而凸垣上轴向开设有锁接套管的锁孔;套管一端形成有锁座,该锁座的横板是抵靠在轮框凸垣的内缘,而锁座的纵板上贴靠在凸垣一侧,该纵板上设有锁接孔;对应各套管还设有锁块,锁块上设有锁合孔。
所述花鼓的套接座上部形成有缩颈;对应的套管与该套接座缩颈配合的口部形成有扩口;套管下部的外径与套接座下部的外径相同。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轮框上凸垣的设置及套管上“L”型锁座的形成,加上锁块令套管与轮框的锁接配合更加合理,此种锁接是轴向穿过凸垣,而无需径向破坏轮框,因而保证了轮框的结构强度;另外,花鼓的套接座上缩颈的形成,使得其与套管的配合间隙减小,令二者的配合在外观上整体性更佳;再者,各套管为中空的管体,以实现轻量化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轻量化组合式轮圈结构,其包括一花鼓1、一轮框2及数个连接花鼓1与轮框2的套管3,各套管3为中空的管体,以实现轻量化的功能;花鼓1轴向形成一套孔11,而径向呈辐射状分布有套接座12以与套管3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关键在于:
花鼓1的套接座12上部形成有缩颈121;而对应的套管3与该套接座12缩颈121配合的口部形成有扩口31;以令套管3与套接座12套接配合后,套管3下部的外径与套接座12下部的外径相同,使得套管3与套接座12配合得更加精准,配合间隙小而令接合外观整体性佳。
而在轮框2的内壁上形成有一圈凸垣21,而凸垣21上轴向开设有锁接套管3的锁孔22。
套管3的一端形成上述的扩口31与花鼓1配合,另一端形成有“L”型锁座32,该锁座32的横板321是抵靠在轮框2凸垣21的内缘,而锁座32的纵板322上贴靠在凸垣21一侧,该纵板322上设有锁接孔323。
对应各套管3还设有锁块4,该锁块4形状是对应上述锁座32的纵板322,锁块4上亦设有锁合孔41。
本实用新型的轮圈在组装时,先将各套管3套接在花鼓1的各套接座12上,再将各套管3的锁座32与轮框2的凸垣21靠合在一起,最后将各锁块4从凸垣21的另一面贴靠在凸垣21上,利用锁接件穿过锁块4的锁合孔41、凸垣21的锁孔22及锁座32的锁接孔323后,即将套管3与轮框1锁固在一起,如此便完成整个轮圈的组装。
从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由于轮框2上凸垣21的设置及套管3上“L”型锁座32的形成,加上锁块4令套管3与轮框2的锁接配合更加合理,此种锁接是轴向穿过凸垣21,而无需径向破坏轮框2,因而保证了轮框2的结构强度;另外,花鼓1的套接座12上缩颈121的形成,使得其与套管3的配合间隙减小,令二者的配合在外观上整体性更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连科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厦门连科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30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