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前轮独立悬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132372.4 | 申请日: | 2009-06-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559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建生 |
| 主分类号: | B60G3/18 | 分类号: | B60G3/18;B60G15/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045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前轮 独立 悬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前轮独立悬架装置,尤其是一种全地形车上应用的前轮独立悬架装置。
【背景技术】
悬架是车架(或车身)与车桥之间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统称,它的作用是弹性地连接车桥与车架(或车身),缓和行驶中车辆受到的冲击力,以保证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驾乘人员舒适;衰减由于弹性系统引起的振动,把路面作用于车轮上的垂直反力(支承力)、纵向反力(驱动力和制动力)、侧向反力及其这些反力所形成的力矩传递到车架(或车身)上,以保证车辆的正常行驶;并起导向作用,使车轮按一定轨迹相对车身跳动。悬架结构形式和性能参数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悬架一般分为非独立悬架和独立悬架两类。悬架的结构形式不同,其结构元件、基本特性也有较大区别。目前四轮车辆上的前、后悬架采用的方案有:前轮和后轮均采用非独立悬架;前轮采用独立悬架,后轮采用非独立悬架;前轮和后轮均采用独立悬架等几种,因车辆的设计、构造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方案。如专利号为97230935.7、名为“一种场地车前悬架”的专利提供的独立悬架即为目前常用的前轮独立悬架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布置紧凑,能使全地形车驾乘舒适、操控稳定的前轮独立悬架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前轮独立悬架装置,该悬架装置置于车架与两前轮之间,主要包括左右对称的前减振器总成、上横臂、下横臂和转向节,其中所述的上横臂与下横臂不等臂长;而且下横臂之臂长长于上横臂之臂长,这样当车轮上下跳动时,主销角度与轮距的变化不大,轮胎横向滑移小,有利于改善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保证驾乘人员舒适;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前减振器总成的上端与车架相连接,下端与下横臂相连接;所述的上横臂的一端与车架相连接,另一端与转向节的上端相连接;所述的下横臂的一端与车架相连接,另一端与转向节的下端相连接;两前轮分别固定于转向节之上;由上述描述可以看出,本方案结构简单,布置紧凑,占用空间尺寸小,制造成本低,而且在安装以及后续的维修过程中都会很方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前减振器总成包括减振器和螺旋弹簧;其中减振器用以加快振动的衰减,限制车架和车轮的振动。螺旋弹簧作为弹性元件承受和传递垂直载荷,缓和甚至抑制不平路面所引起的冲击。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为前轮独立悬架装置,其中的上横臂与下横臂为不等长横臂。由于前轮左、右轮之间没有车轴连接,车轮单独通过前减振器总成与车架相连接,可各自独立运动,互不影响,这样车辆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车轮能获得良好的地面附着能力,减少了车身的倾斜与振动,并且有利于提高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而且长短横臂在车轮上下跳动时,主销角度与轮距的变化不大,轮胎横向滑移小,有利于改善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保证驾乘人员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以及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前轮独立悬架装置,主要包括左右对称的前减振器总成10、上横臂20、下横臂40以及转向节30。其中上横臂20与下横臂40长度不同,下横臂40长,为不等臂长的双横臂式独立悬架。前减振器总成10主要包括减振器12、螺旋弹簧11以及其他连接零部件,前减振器总成10的上端与车架60相连接,下端与下横臂40相连接;上横臂20的一端与车架60相连接,另一端与转向节30的上端相连接;下横臂40的一端与车架60相连接,另一端与转向节30的下端相连接;前轮胎50固定在转向节30上。减振器12用以加快振动的衰减,限制车架和车轮的振动。螺旋弹簧11作为弹性元件承受和传递垂直载荷,缓和甚至抑制不平路面所引起的冲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建生,未经陈建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23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