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共轴式无人直升机航向操纵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04999.9 | 申请日: | 2009-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414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赵琦;王修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C13/18 | 分类号: | B64C13/18;G05D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顺荣 |
地址: | 100191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共轴式 无人 直升机 航向 操纵 电路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航向操纵电路,尤其涉及一种共轴式无人直升机航向操纵电路,属于无人机控制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共轴式直升机航向机械操纵机构有两种形式:一是半差动机构,即在操纵航向时只改变下旋翼的桨距,这样在改变航向的同时,直升机的升力也会受到影响,从而使直升机的高度发生不必要的改变。另一种为全差动机构,即在操纵航向过程中在改变下旋翼桨距的同时,通过机构改变上旋翼的桨距,保证直升机高度不变。以上两种操纵机构均存在不足。半差动机构结构简单,但是要求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改变航向的同时,要改变总距,以维持上下旋翼产生的总升力不变。全差动机构虽然可以减轻驾驶员的负担,但是结构复杂。
(三)实用新型内容
1、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共轴式无人直升机航向操纵电路,它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点,提出了采用机械加电控方式,并给出了电路实现原理及电路参数调整实现方法,满足了无人直升机的航向操纵要求。
2、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采用机械加电控结合的方式,航向机械操纵机构采用结构简单的半差动机构形式(现有技术),利用电控方式实现了在航向操纵的过程中,同时改变总距,实现了全差动结构的功能。
(1)一种共轴式无人直升机航向操纵电路,航向操纵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综合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该综合电路由两个运算放大器U1A、U1B、6个固定电阻R1、R2、R3、R4、R5、R6,两个二极管D1、D2和两个可变电阻W1、W2组成;电路连接方式为:W1、W2分别与D1、D2串联后与R1并联,然后与U1A的反相端连接,电阻R5接在U1A的同相端和地之间,U1A的输出端与反相端之间接入电阻R2组成反相加法运算电路。U1A的输出经电阻R3接到U1B的反相端,电阻R6接在U1B的同相端和地之间,U1B的输出端与反相端之间接入电阻R4组成反相运算电路。
该综合电路接收航向操纵指令和总距操纵指令,实现了二者的结合,使得在航向操纵时,总距也有KδY的输出,从而,给出综合调整结果改变总距,驱动总距舵机,在改变直升机航向的同时保持直升机的升力不变,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电路的实现原理:由运算放大器U1A构成加法器,其输入量是航向操纵量δY和总距操纵量δH,输出经运算放大器U1B构成的反相器反相后在输出端得到δH+KδY。
其中,电路中运算放大器的型号是LM158,固定电阻的值R1-R6为20~50KΩ,二极管型号为1N5819,可变电阻W1和W2为200KΩ。
(2)一种共轴式无人直升机航向操纵电路中参数K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发动机转速设置在起飞转速的60%~80%,保证直升机不会离地;
步骤二:固定发动机的油门,使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不变;
步骤三:通过调整W1、W2的阻值来实现参数K的调整,进行航向操纵,观测发动机转速的变化;发动机转速变化范围小于2%,即参数K满足工程需要,达到实际要求。
在图1中综合电路实现了航向操纵量δY和总距操纵量δH的结合,使得在航向操纵时,总距也有KδY的输出,保证总距舵机产生需要的变化。在图1中关键技术是参数K的设置。工程实际应用中,我们采用试验调整的方法以确定其合理取值。
在图2中,U1A、U1B是运算放大器,R1、R2、R3、R4、R5、R6是固定电阻;D1、D2是二极管,W1、W2是可变电阻,可以通过调整W1、W2的阻值得到参数K的调整,该电路可实现图1中综合电路的功能。
3、优点及功效:
本实用新型在综合参考全差动机构和半差动机构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半差动机构加电控方式,并给出了电路实现原理及电路参数调整实现方法,克服了以上两种机构的缺点,满足了无人直升机的航向操纵要求。
本实用新型可降低无人直升机的制造成本,缩短无人直升机的研制周期,能满足工程要求。
(四)附图说明
图1航向操纵原理方框示意图
图2综合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如下:
δY航向操纵量;δH总距操纵量;K被调整参数
U1A、U1B运算放大器;R1、R2、R3、R4、R5、R6固定电阻;D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49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