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LIN总线的汽车电动车窗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84750.6 | 申请日: | 2009-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0812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鹏;岳永召;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3 | 分类号: | B60R16/023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 健 |
地址: | 430056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lin 总线 汽车 电动车窗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电动车窗开关,更具体地讲是指一种基于LIN总线的汽车电动车窗控制器。属于汽车电器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动车窗控制包括:电动车窗开关控制器、电机、玻璃举升机构、门玻璃、导线。电动车窗开关控制器通过导线与电机相连,电机输出轴通过机械联结与玻璃举升机构相连,门玻璃固定在玻璃举升机构上面,接通电动车窗开关控制器的电源,按动电动车窗开关控制器上面的上升/下降开关,通过电动车窗开关控制器的控制电路对电机进行正反转控制,使得玻璃举升机构的上升/下降,从而带动门玻璃的上升/下降。该技术是通过开关动作,采用驱动电路直接控制车窗电机,没有通信的功能,已无法应用在基于网络技术的汽车上。与此同时,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200940390,公告日为2007年8月29日的实用新型披露了一种基于LIN总线的汽车电动车窗控制器的技术方案,它包括左前窗主控制电路、右前窗控制电路、左后窗控制电路、右后窗控制电路,右前窗控制电路、左后窗控制电路、右后窗控制电路通过LIN总线与左前窗主控制电路相连接,左前窗为主控电路,其他车窗通过LIN总线与之相连,各车窗具有独立的控制电路,适用于四门系统。但是,该技术方案至少存在如下不足:1.电动车窗开关与LIN总线固定连接,不具有选择功能,缺乏灵活性,存在安全隐患;2.LIN总线控制信号未能实现对车门内侧转向灯及踏步灯的控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成本低,结构简单,控制方便,便于实现汽车控制数字化、网络化的一种基于LIN总线的汽车电动车窗控制器。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LIN总线的汽车电动车窗控制器,包括车窗控制开关,所述的车窗控制开关包括司机侧车窗升降按钮和乘客侧车窗升降按钮,车窗控制开关的信号输出端与微处理器连接,所述的微处理器上分别连接有车窗升降控制电路、LIN总线通信电路和开关选择器,车窗升降控制电路与车窗升降电机连接,LIN总线通信电路与LIN总线连接。
所述的微处理器上还连接有功率输出电路,功率输出电路分别与车门侧转向灯和车门踏步灯连接。
所述的开关选择器一端与微处理器连接,另一端接地,当车窗控制开关及微处理器设置在司机侧车门上时,开关选择器导通,当车窗控制开关及微处理器设置在乘客侧车门上时,开关选择器断开。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LIN总线通信。本实用新型设计为LI N总线从节点功能,能够发送/接收车窗电机控制相关的LIN总线数据。自适应LIN通信速率从5K bps到20K bps。通过设置开关选择器,司机侧车窗控制开关在满足自身车窗升降控制和操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LIN网络中的主节点优先实现对乘客侧车窗升降动作的控制和操纵。2.车窗控制开关通过LIN总线及微处理器控制车窗的动作,从而使车窗控制开关的开关电路与控制电路分开,微处理器具有自保护的智能控制功能,当控制输出端电流过大时,微处理器可自动切断输出,实现自动保护,解决了开关电流过大的问题,使车窗控制开关的灵活性、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大大提高,解决了开关可靠性差、寿命短的问题。3.微处理器上设置有功率输出电路,通过两路功率输出,可分别操纵和控制车门上的车门侧转向灯及车门踏步灯,可接受LIN总线信号实现对预留小功率灯输出的控制,并发送车窗升降电机状态、预留灯状态信号到LIN总线上,便于整车的故障诊断。4.本实用新型经LIN总线与主控制电路及开关连接,在车门外部只有LIN通信线、地线和电源线接出,与传统连接线束相比,线束变短、数量变少、功能增加,大大降低了线束的制造成本,而且本控制器在两侧车门上均可适用,通用性强,便于实现汽车控制的数字化、网络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别应用于司机侧和乘客侧车门上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847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太阳能双层中心贯通集热管
- 下一篇:压缩机制冷剂外管与冷凝水热量转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