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油气分离结构的压缩机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71415.2 | 申请日: | 200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5013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张松元;翟淑俊;贺五星;李文明;吴华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39/00 | 分类号: | F04B3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刁文魁 |
地址: | 201108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油气分离 结构 压缩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内的往复活塞式压缩机技术,具体的为一种具有从吸气腔内的制冷剂气体中分离润滑油的油气分离结构的压缩机。
【背景技术】
在汽车往复活塞式压缩机制冷回路中,循环着的制冷剂中往往会随带一部分润滑油,制冷剂与这部分润滑油是相溶的。制冷剂与润滑油处于平衡状态时,制冷剂的溶解量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压力愈大,制冷剂的溶解量愈多,温度愈高,制冷剂的溶解量愈少。在压缩机吸气过程中,气缸内的润滑油受热而升温,一定量的制冷剂气体从润滑油中逸出,减少了制冷剂气体的实际吸入量,降低了压缩机输气系数;循环的润滑油量愈多,对输气系数的影响愈大。在制冷回路的蒸发器部位,随着压力的降低,润滑油会与制冷剂出现分层现象,分层后的润滑油容易粘附在蒸发器内壁上,降低蒸发器的换热效率,使制冷效果下降。上述情况表明,采取措施限制和减少润滑油的循环量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常见的、包括油气分离结构的四缸客车空调压缩机结构见附图1和2,图中,压缩机运转时,缸体11上的油泵112将曲轴箱12底部的润滑油通过吸油孔16泵入曲轴19上的输油孔110内,再从出油孔111(每根连杆116都设有出油孔111,图1中只标示出两个出油孔111)输送到压缩机各运动部位,使之得到润滑。出油孔111输出的润滑油带有压力,再加上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使曲轴箱12内的润滑油四处飞溅,在撞击曲轴箱12的四壁后,部分润滑油呈雾状形态悬浮在曲轴箱12内的制冷剂气体中。
压缩机压缩制冷剂气体时,少量制冷剂气体会从活塞环117外圆周泄露到曲轴箱12,使曲轴箱12内压力升高,这时,混夹着悬浮雾状形态润滑油的制冷剂气体会通过平衡孔18流向的吸气腔14来实现压力的平衡。压缩机转速突然升高、或卸载的气缸突然投入工作,吸气腔14压力瞬时下降时,混夹着悬浮雾状形态润滑油的制冷剂气体也会通过平衡孔18流向吸气腔14。
制冷回路和曲轴箱12内的制冷剂气体流向吸气腔14后,空间突然增大,流速突然降低,少部分的雾状润滑油会沉积在吸气腔14的底部。缸面吸气口17装有油气分离套114,制冷剂气体通过吸气口17吸入气缸时,该气体绕油气分离套114旋转,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该气体中的雾状润滑油分离,聚集在油气分离套114的内壁上,当聚集成较大的油滴后,流向吸气腔14的底部。曲轴箱12顶部装有连通吸气腔14底部的回油阀113,沉积在吸气腔14底部的润滑油通过回油阀113流回曲轴箱12。
此种结构的缺陷:一是,聚集在油气分离套114内壁上的润滑油流向与气流方向相反,润滑油容易随着高速气流被带入气缸;二是,回油阀113的结构复杂,增加了压缩机零件的制造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有效地分离润滑油、吸气腔底部没有润滑油聚集、具有油气分离结构的压缩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具有油气分离结构的压缩机,包含缸体、曲轴箱、气缸、曲轴、油泵、活塞、连杆、活塞环和吸气腔,缸体上的吸气腔设有连通外部制冷回路的进气孔、连通气缸的吸气孔和连通曲轴箱的平衡孔,其特征是,连通气缸的吸气孔内设有油气分离筒,油气分离筒为圆筒状结构,通过其上部翻边卡在吸气孔的口上,圆筒伸入吸气腔内,油气分离筒的下部设有规则排列的通孔;连通曲轴箱的结构中没有回油阀,在原来回油阀的位置设置上面孔径小、下面孔径大,即上口小下口大的平衡孔,调节回油和压力的平衡。
所述的平衡孔由大小两种孔径组成,连通曲轴箱的孔径为大孔径,直径大于8mm,连通吸气腔的孔径为小孔径,直径为3~5mm,小孔径的深度为1~3mm。
所述的平衡孔设置在吸气腔底部的最低点,吸气腔底部没有其它积存润滑油的凹处。
所述的平衡孔设置在曲轴中心的曲柄上方,避免曲柄销上出油孔喷出的润滑油直接喷向平衡孔。
所述油气分离筒下部有规则排列的通孔为圆形通孔。
所述油气分离筒下部有规则排列的通孔为条状通孔。
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油气分离结构的压缩机的积极效果是:
(1)当压缩机吸气时,制冷剂气体绕油气分离筒旋转,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气体中雾状形态的润滑油与有规则排列的通孔相撞,并粘附在通孔上,形成油滴直接滴到吸气腔底部,不需要流到原圆筒下口部再滴到吸气腔,有效地分离了润滑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714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