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汽车尾气余热温差发电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15221.0 | 申请日: | 2009-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0558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柳静献;孙熙;毛宁;钱毅;杨浩德;王文武;刘越明;安海强;范然然;刘乙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N11/00 | 分类号: | H02N11/00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光林 |
地址: | 110004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汽车尾气 余热 温差 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汽车尾气余热温差发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66亿辆,每年燃油量巨大,然而,燃油中60%左右的能量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绝大部分以余热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101436838公开了一种利用车辆排气管进行温差发电的装置,该专利采用的排气管外壳套在车辆排气管外面,集热效果较差;其采用翅片散热器与环境空气发生强迫对流换热的散热效率低,受季节温度变化影响,在实际运用中难以实现稳定运行,导致其装置产能效率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利用汽车尾气余热温差发电器,通过集热器、温差发电片和冷却水箱的组合,以达到利用汽车尾气余热的温差发电器具有集热效率高,温差恒定,不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产能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该装置包括集热器、温差发电片、冷却水箱。
该装置的连接是集热器的表面装有至少一个温差发电片,每个温差发电片的热端与集热器的侧面相连接,每个温差发电片的冷端与冷却水箱相连接。
其中集热器装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内部为空腔,并在空腔内装有与空腔轴线向平行排列的翅片,翅片平行于气流流动方向。
其中温差发电片为片状结构,温差发电片的热端和冷端都涂有高温导热硅胶。
其中冷却水箱内部设有挡板隔成迂回通道。
本实用新型装置与汽车的安装连接:集热器的进气口与汽车排气筒相连接,与汽车排气筒的具体连接位置由温差发电片能承受的极限温度决定,冷却水箱的进口与汽车冷却系统的冷端相连接,冷却水箱的出口连接汽车冷却系统的热端;温差发电片的数量由集热器的长度、宽度决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该装置连接在汽车排气筒温度较高位置上,车辆行驶时,排气筒流出的高温气体经集热器的内部管道,在集热器的集热作用下将高温传导给温差发电片的热端,同时与汽车水箱相连的冷却水箱的冷却液开始流动,使冷端保持较低温度,温差发电片在热端和冷端较大的温差下产生直流电,该电能通过稳压电路后便可给汽车用电。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采用集热器进行尾气余热集热,为温差发电片提供高温度,用冷却水箱为温差发电片的冷端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好,冷却液冷散热不受外界温度、季节变化的影响,能使温差发电片的冷端温度保持恒定,温差发电片工作稳定,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性能稳定,产能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利用汽车尾气余热温差发电器实施例1结构原理图,
图2本实用新型利用汽车尾气余热温差发电器实施例1截面原理图;
图3本实用新型利用汽车尾气余热温差发电器水箱结构原理图;
图4本实用新型利用汽车尾气余热温差发电器实施例2结构原理图,
图5本实用新型利用汽车尾气余热温差发电器实施例2截面原理图;
图6本实用新型利用汽车尾气余热温差发电器实施例3结构原理图,
图7本实用新型利用汽车尾气余热温差发电器实施例3截面原理图;
图中:1集热器,2温差发电片,3冷却水箱,4管路,5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利用汽车尾气余热温差发电器的详细结构结合实施例加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装置如图1和2所示,集热器选择为长方体,温差发电片选择8片,冷却水箱选择4个,本实用新型装置包括集热器1、温差发电片2、冷却水箱3;该装置的连接是集热器1的四个侧面均匀装有8片温差发电片2,每个侧面的温差发电片2采用串联方式,各个侧面的温差发电片2之间采用并联方式,每个温差发电片2的热端与集热器1的侧面相连接,每个温差发电片2的冷端与冷却水箱3相连接。
其中集热器1装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内部为空腔,并在空腔内装有与空腔轴线向平行排列的翅片5,翅片5平行于气流流动方向,用于增大与气流的接触面积,增强集热效果,如图2所示。
其中温差发电片2为片状结构,温差发电片2的热端和冷端都涂有高温导热硅胶。
其中四个冷却水箱3之间通过管路连接,组成一个冷却系统。
其中冷却水箱3内部设有挡板隔成迂回通道,用于增强散热性,如图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152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