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纯度杜鹃素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34068.5 | 申请日: | 200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96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刘东锋;张翼;杨成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泽朗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311/32 | 分类号: | C07D311/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46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纯度 杜鹃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杜鹃素的制备纯化工艺,特别是一种制备高纯度杜鹃素的方法。
背景技术:
杜鹃素为满山红药材中的黄酮类物质,分子式C17H16O5,分子量300.31,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熔点229-232℃。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易溶于丙酮。
满山红(Folium Rhododendri Daurici)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兴安杜鹃Rhododendrondauricum L.的干燥叶,俗称映山红、迎山红、达子香、山崩子、靠山红。始载于《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其味辛、苦、性寒,具有止咳、祛痰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其中杜鹃素起关键性作用,被称为“中药祛痰镇咳平喘药”。《中国药典》2005版第一部对满山红药材有明确要求功能性成分杜鹃素不能低于0.08%,也说明了主要功效:止咳、祛痰。
杜鹃素在植物中的含量较低,其提取方法多是:水煎煮、水提醇沉、乙醇提取、硅胶聚酰胺树脂纯化。水煎煮和乙醇提取增加了成本,杂质溶出多不利于纯化。《分析科学报》2006年第22卷第02期黄齐林等发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满山红中槲皮素和杜鹃素的研究”,采用90%甲醇提取、高效色谱柱分离。这方法只适合研究,很难工业化。如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0410064550)《一种满山红提取物及其提取方法》报道的方法,运用乙醇提取、聚酰胺分离纯化,方法简单但产品含量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能生产高纯度杜鹃素,易于实现工业化的生产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
1)提取:将满山红原料碎20-40目后,加入饱和石灰水提取2-3次,合并提取液调节pH至5-6;
2)大孔树脂吸附:上述提取液滤过通过大孔树脂柱进行饱和吸附,分段洗脱,收集含杜鹃素的洗脱液减压浓缩至无醇,得浓缩液;
3)聚酰胺树脂分离:上述浓缩液加入聚酰胺树脂柱饱和吸附,分段洗脱,收集含杜鹃素的洗脱液减压浓缩至无醇,干燥得粗提物;
4)结晶:将粗提物加入丙酮回流饱和溶解,加入乙醚放置结晶,滤过即得淡黄色晶体产品。
所述提取条件为:饱和石灰水每次加入量为原料量的5-6倍,60-70℃保温1-2小时。
所述调节pH所用的酸可选盐酸、硫酸或磷酸的一种。
所述的大孔树脂可选AB-8、HZ830、或NKA-9的一种
所述的大孔树脂吸附的洗脱步骤为:先6-7倍柱体积水洗杂质,再4-5倍柱体积20-30%乙醇溶液洗脱杂质,最后4-6倍柱体积50-70%乙醇溶液洗脱杜鹃素,收集杜鹃素洗脱液。
所述聚酰胺分离的洗脱步骤为:先用4-5倍柱体积30-40%的乙醇溶液洗脱杂质,再用5-6倍柱体积60-70%的乙醇溶液洗脱杜鹃素。
所述的结晶条件为:乙醚加入量为杜鹃素溶液的1-2‰,结晶时间为12-16小
综上所述,本发明存在以下优点:
1)采用饱和石灰水提取,酸沉,降低杂质溶出,减少能耗
2)采用大孔树脂吸附,富集杜鹃素,提高了聚酰胺树脂分离纯化效果。
3)大孔树脂和聚酰胺联用,除杂效果好,产品含量高,成本低。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下列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取100kg满山红原料(杜鹃素含量1.1‰),粉碎至20目,加入500L饱和石灰水加热至60℃提取1小时,提取两次,合并两次提取液加入盐酸调pH至5,过柱体积20L的AB-8大孔树脂柱吸附,先用120L水洗杂质,再用80L30%的乙醇溶液除杂,最后用80L70%乙醇溶液洗脱杜鹃素,收集杜鹃素洗脱液减压浓缩至无醇。浓缩液上3L聚酰胺层析柱吸附,用12L40%乙醇溶液除杂,再用18L60%乙醇溶液洗脱杜鹃素,收集杜鹃素洗脱液减压浓缩,得粗提物。粗提物用丙酮回流饱和溶解,加2‰的乙醚放置结晶12小时,过滤,得产品690克含量95%。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泽朗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泽朗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40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