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水鱼的冰温气调保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31577.2 | 申请日: | 2009-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80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曾名湧;董士远;牛宝卫;王真真;刘尊英;赵元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B4/16 | 分类号: | A23B4/16;A23B4/06;A23B4/00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1 | 代理人: | 崔清晨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水 冰温气调 保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品保鲜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海水鱼的冰温气调保鲜方法。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水产品贮运主要使用加冰冷藏与冻结保鲜的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加冰保鲜温度变化大,操作繁琐,保鲜期短,是一种适宜短期(3-5天)贮藏保鲜的方法。冷冻保藏采用-18℃以下的温度保藏水产品,冷冻会引起蛋白质变性和质构的破坏,对风味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能耗高,解冻时汁液流失,不符合人们追求天然食品的要求。正是由于水产品保鲜技术的局限性,导致了水产品物流成本较高,水产品的物流半径较小,大大制约了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冰温”是指0℃以下至冰点以上的温度区域,冰温保鲜温度在冰点以上,在冰温区域内的食品始终处于不冻结的生鲜状态,其突出优势在于冰温既可避免因冻结而导致的一系列质构劣化现象,使食品保持生鲜状态,又能够比加冰保鲜显著延长保鲜时间。气调包装贮藏食品是用保护气体CO2、N2置换包装内的空气,达到抑制细菌、霉菌的生长繁殖及保持肌肉色泽目的,从而延长货架期。目前,气调包装已广泛应用于食品的保鲜。
近年来,在论文方面,仅见有淡水鱼鱼片和鱼丸的冰温气调保鲜(龚婷等,冰温气调保鲜草鱼片加工过程中的减菌化处理,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28(1):111~115;吕凯波等,二氧化碳浓度对冰温气调贮藏鱼丸品质的影响,食品科学,2008,29(2):430-434)。目前,国内关于冰温气调保鲜的专利仅见有3个,其中2个是猪肉(专利申请号:200910049905.7,200910049909.5)、1个是关于淡水鱼糜的保鲜(专利授权号:CN1239101C)。但有关生鲜海水产品的冰温气调保鲜专利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水鱼的冰温气调保鲜方法,它能弥补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
一种海水鱼的冰温气调保鲜方法,其特征在于(1)将海水鱼在温度为0-4℃的操作环境中宰杀放血,分割成鱼片;(2)将所得的鱼片进行减菌化处理,置于0-4℃的含0.5-2ppm的臭氧水中处理1-2min;(3)将步骤(2)所得的鱼片在0-4℃的冷风中沥干;
(4)将步骤(3)所得的鱼片装入真空包装袋进行充气包装,所用两种气体为CO2和N2,CO2的体积百分数范围为60-90%,每克样品的充气量为1.5-3cm3;(5)将步骤(4)所得的鱼片置于0℃~-1.5℃的冰温环境中贮藏保鲜。
本发明可使海水鱼的保鲜期达到20d以上,表明冰温气调保鲜是延长海水鱼保鲜期的有效手段,比普通的加冰冷藏保鲜期延长近一倍。将分割的鱼片置于臭氧水中进行减菌化处理,降低了因分割过程中微生物对鱼片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与常规冰鲜方法对大鲮鲆保鲜感官指标的比较。
图2为本发明与常规冰鲜方法对大鲮鲆保鲜细菌总数的比较。
图3为本发明与常规冰鲜方法对大黄鱼保鲜感官指标的比较。
图4为本发明与常规冰鲜方法对大黄鱼保鲜细菌总数的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鲜活大鲮鲆在0-4℃的环境中经宰杀放血,洗净,分割成2-4cm×2-3cm的鱼片;然后将该鱼片置于0-4℃的含1.0-1.5ppm的臭氧水中进行减菌处理1min,将鱼片取出在0-4℃的环境中冷风沥干;继续将鱼片装入真空包装袋进行充气包装,所用两种气体的体积比为CO2∶N2=60∶40;每克样品的充气量为2cm3,最后将鱼片置于-0.8±0.3℃的冰温环境中贮藏保鲜。
实施例2
将鲜活大黄鱼在0-4℃的环境中经宰杀放血,去鱼鳞,洗净,分割成2-4cm×2-3cm的鱼片,然后将该鱼片置于0-4℃的含1.5-2.0ppm的臭氧水中,减菌处理1min,将鱼片取出后,在0-4℃的环境中冷风沥干,继续将鱼片装入真空包装袋,进行充气包装,所用两种气体的体积比为CO2∶N2=80∶20;每克样品的充气量为2.5Cm3,最后将鱼片置于-0.9±0.3℃的冰温环境中贮藏保鲜。
表1.本发明与现有方法保鲜效果的比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15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吸尘接头
- 下一篇:一种手术专用止血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