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HC吸附剂的催化燃烧器策略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21292.0 | 申请日: | 2009-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71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E·V·冈策;H·G·桑托索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20 | 分类号: | F01N3/20;F01N3/3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彭武;曹若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hc 吸附剂 催化 燃烧 策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内燃机的控制系统,尤其涉及用于降低内 燃机排放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这里提供的背景描述是为了总体上示出本公开的背景的 目的。发明人的一部分工作在背景技术部分中被描述,这部分内容以 及在提交申请时该描述中不另构成现有技术的方面,既不明确也不暗 示地被承认是破坏本发明的现有技术。
当内燃机刚开始起动时,发动机及该发动机的排气系统是 冷的。另外,因为发动机初始时以非常低的速率旋转,所以进气歧管 绝对压力(MAP)较高(即,接近大气压力)。低温与高压的组合使 得燃料难以在汽缸中汽化。未完全汽化的燃料无法完全燃烧。在起动 时未完全燃烧的一部分燃料会引起增大的碳氢化合物(HC)和一氧化 碳(CO)排放。
包括内燃机的车辆还可包括催化转化器以处理排气。从发 动机到催化转换器的排气流动可称为排气流。催化转换器包括催化 剂,该催化剂对排气流中HC和CO的氧化以及氮氧化物的还原进行 催化。通常,在起动时因为:1)较高部分的燃料保持未燃烧并随后 排出;2)催化剂不是足够热,所以催化剂无法有效地控制起动时的 排放。
当催化剂达到称为起燃温度的操作温度时,催化剂才会有 效率地操作。在发动机和排气系统已经由发动机操作被充分地加热之 后,催化剂达到起燃温度。随着发动机起动之后的时间消逝,发动机 速度升高、MAP降低,并且催化剂的操作温度升高。低MAP与升高 的操作温度的组合允许燃料充分地汽化,从而导致燃料更加完全地燃 烧。
发明内容
一种车辆系统,包括:碳氢化合物吸附剂、催化剂、控制 模块和加热器。所述碳氢化合物吸附剂接收第一排气,从所述第一排 气吸附碳氢化合物,和输出第二排气。所述催化剂接收所述第二排气。 所述控制模块控制加热器和燃料喷射器。所述加热器将所述催化剂的 一部分加热至预定温度。当所述催化剂的所述一部分被加热至所述预 定温度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燃料喷射器以产生富含燃料的空气 /燃料混合物。
一种车辆控制方法,包括:接收第一排气、从所述第一排 气吸附碳氢化合物、和在从所述第一排气吸附碳氢化合物之后输出第 二排气至催化剂。另外,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催化剂的一部分加热 至预定温度,并且当所述催化剂的所述一部分被加热至预定温度时产 生富含燃料的空气/燃料混合物。
附图说明
本文所示的附图仅仅是用于说明性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 方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图1为根据本公开的车辆系统的功能框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的发动机控制模块的功能框图;
图3为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催化燃烧方法的步骤的流程 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质上,下面的描述仅仅是示例性的,而绝不意图限制本 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应当理解的是,在全部附图中使用对应的附图 标记来表示相似或对应的部件和特征。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模 块”指的是专用集成电路(ASIC)、电子电路、执行一种或多种软件 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共享、专用或群组的)和存储器、组合逻辑电 路、和/或提供所述功能的其它合适组件。
通常,当内燃机初始起动时,碳氢化合物(HC)和一氧 化碳(CO)的排气排放较高。起动时,可以以多种方式降低排气排放 和提高催化剂的性能。例如,怠速时可提高发动机速度。可延迟点火 正时。可减少输送到汽缸的燃料。可给排气系统增加二次空气泵,以 给催化剂供应用来实施氧化反应的氧气。
根据本公开的催化燃烧系统降低了起动时的排放水平。该 系统包括,通过加热器活化一部分催化剂,并使用吸附剂捕集HC排 放。该系统还包括将新鲜空气泵送进排气流,并使空气/燃料混合物变 得富足,从而产生催化燃烧系统中的放热反应。催化燃烧系统中的放 热反应会快速地活化催化剂,并进一步减少了排气排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12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