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指纹识别型的锁装置及其实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02106.9 | 申请日: | 200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59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马宇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量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63/14 | 分类号: | E05B63/14;E05B4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203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指纹识别 装置 及其 实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具有指纹识别型的锁装置,属于生物识别锁领 域。
背景技术
随着识别技术的发展,现有的机械钥匙易破解、复杂,且易被他 人冒用;指纹锁所用的指纹不能授权他人使用,目前公知的基于身份 认证方式的开启、执行系统中存在下面问题:令牌和口令系统由于依 赖智能卡、身份证号码、口令保护措施,存在令牌丢失、被仿制、口 令易破解等风险。为了提高安全性,需要增加口令和密码的复杂度, 造成使用上的困难。特别在多种设备下工作时,安全与易用之间就会 造成冲突。
生物识别技术是目前最为方便与安全的识别技术,它不需要记住 复杂的密码,也不需要随身携带钥匙或者智能卡之类的东西。指纹识 别技术认定的是人本身,没有什么能比这种认证方式更方便,更安全 了,由于每个人的生物特征具有与其他人不同的唯一性和在一定时期 内不变的稳定性,不易伪造和假冒,所以利用指纹识别技术进行身份 认证,安全可靠,准确。
现有的锁一般都为机械结构,通过相应的机械手段既可以将其开 启,加密性不强,容易被破解,完全性较差,还缺少权限登录的保密 功能,按下登录键即可录入指纹,易被他人录入指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指纹识别型的锁装置,所述具有指 纹识别型的锁装置包括如下部件组成:
机械锁模块和指纹识别结构;
机械锁模块,它包括有凸起指纹区,权限登录模块,建模区,
其中的凸起指纹区,它是设置在机械锁模块内侧上的用于提供指 纹识别的功能结构,
其中的权限登录模块,它是设置在锁芯内侧,用于对用户登录时 赋予用户登录权限的模块结构,
其中的建模区,它是设置在所述机械锁模块上表面,位于锁孔周 围,用于建立标准指纹的模块结构;
指纹识别结构,它是设置在上述的机械锁模块内部,用于对指纹 进行识别的功能结构。
进一步,所述的具有指纹识别型的锁装置,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所述的指纹识别结构为电容式指纹探测组件。
在所述的机械锁模块内侧建模区设置在内面板的中部,数字小键 盘设置在内面板的下部,读卡区设置在内面板的侧部。
所述的凸起指纹区,是在锁孔周围至少一处凸起的设置指纹识别 区的功能结构。
在所述的机械锁模块的机械锁芯和指纹识别电子锁芯是独立设 置的。
本发明的目的还提供一种具有指纹识别型的锁装置的实现方法, 所述具有指纹识别型的锁装置的实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利用权限登录模块,获得指纹建模权限;
步骤2.在建模区按下指纹,建立标准指纹模型;
步骤3.将钥匙插入锁孔的情况下,按下凸起指纹区;
步骤4.钥匙打开机械锁芯,指纹开启识别电子锁芯。
进一步所述的具有指纹识别型的锁装置的实现方法,还具有如下 技术特征:
在机械锁芯中安装有指纹识别触发开关,在钥匙插入到锁孔的状 态下,触发指纹识别功能。
在机械锁芯的锁拴上,设置有指纹识别触发开关,只有将机械锁 芯开启之后,指纹识别电路才导通。
所述的指纹识别触发开关是通过触压开关实现。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指纹识别不需要记住复杂的密码,也不需要 随身携带钥匙或者智能卡之类的东西。具有稳定性,不易伪造和假冒, 在机械锁模块上设置有电容式指纹探测组件的指纹识别结构,用户在 插入机械钥匙,开启机械锁时,触动内置的指纹识别触发开关,然后 用户在锁孔周围凸起的凸起指纹区录入识别指纹,权限登录模块通过 验证后方可开启,同时也可以用射频卡、密码,或者只实现单独验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指纹识别型的锁装置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指纹识别型的锁装置的实现方法流程 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指纹识别型的锁装置的外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指纹识别型的锁装置的内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指纹识别型的锁装置侧面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下面参照着附图,结合着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量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量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21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