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体前部支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65510.3 | 申请日: | 2009-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8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儿山欣典;中村正典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J17/06 | 分类号: | B62J17/06;B62J27/00;B62J6/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体 前部 支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体前部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车体前部支承结构已知通过设于车体前部的罩支承撑架 来支承前罩,在前罩上安装前照灯、转向指示灯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 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0-182140公报
根据专利文献1的图3、图5,在车体前部安装有罩支承撑架57,在 构成该罩支承撑架57的仪表撑架163设有罩左右支承撑架171、172,在 这些罩左右支承撑架171、172的各前端部通过螺丝213、213安装有前罩 12,在该前罩12安装有前照灯以及左右的转向指示灯66、67。
前罩12向罩支承撑架57进行的安装通过露出在外部的螺丝213、213 进行,但是从外观方面考虑,最好使螺丝213、213不露出。因此,考虑 由罩部件等覆盖这些螺丝213、213,但是部件个数、组装工时增加,导致 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前罩向罩支承撑架安装的安装 部的外观性并且抑制成本升高的车体前部支承结构。
本发明第一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前部支承结构,在车体侧安装有车体前 部撑架,在该车体前部撑架安装有仪表、覆盖前照灯的前罩、支承所述前 照灯并使该前照灯摆动自如的前照灯撑架,其特征在于,在前罩形成有向 内侧突出的左右一对突出壁,突出壁从上下方向紧固在车体前部撑架的上 部的突缘部上,并且前照灯撑架支承前罩,并从车体前后方向紧固在车体 前部撑架上。
该结构作用在于,由于形成这样的结构,即在设于车体前部撑架的上 部的突缘部上从上下方向紧固从前罩向内侧突出的左右一对突出壁,所以 前罩向上部的突缘部安装的安装部不露出在外部。另外,由于形成这样的 结构,即前照灯撑架从车体前后方向紧固在车体前部撑架上,所以前照灯 撑架向车体前部撑架安装的安装部不露出在外部。
因此,没必要为了提高外观性而设置覆盖前罩向上部的突缘部安装的 安装部和前照灯撑架向车体前部撑架安装的安装部的罩部件等。
本发明第二方面,在前罩的两侧部安装有左右一对侧罩,通过使转向 指示灯和支承该转向指示灯的转向指示灯撑架在将侧罩夹在这些转向指 示灯和转向指示灯撑架之间的同时被紧固,将转向指示灯撑架和转向指示 灯安装在侧罩上,在前罩的下部左右端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通过 使前照灯撑架和转向指示灯撑架在将突出部夹在这些前照灯撑架和转向 指示灯撑架之间的同时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紧固,将前罩和转向指示灯撑架 安装在前照灯撑架上。
该结构作用在于,由于转向指示灯和转向指示灯撑架夹着侧罩而被紧 固,所以位于侧罩内侧的转向指示灯撑架不露出在外部。
另外,由于前照灯撑架和转向指示灯撑架夹着前罩的突出部而被紧 固,所以前罩突出部向前照灯撑架紧固的紧固部位于侧罩内,所以不露出 在外部。
本发明第三方面,侧罩其一部分卡合在前罩上,并且通过紧固部件从 前罩的内侧紧固。
该结构作用在于,由于侧罩其一部分与前罩卡合,并且该一部分通过 紧固部件从前罩的内侧紧固,所以紧固部件的个数少量即可。
本发明第四发明,在将组装有前照灯、前照灯撑架、侧罩、转向指示 灯、转向指示灯撑架的前罩安装在车体前部撑架上的情况下,在卸下车把 的状态下在车体前部撑架上紧固前照灯撑架。
该结构作用在于,在从前后方向进行紧固的情况下,由于在前罩后方 存在车体,所以难以进行紧固,但是将前罩组装在车体之前预先在前罩上 组装前照灯、前照灯撑架、侧罩、转向指示灯、转向指示灯撑架,将该前 罩安装在车体侧的车体前部撑架上的情况下,在卸下车把的状态下在车体 前部撑架上紧固前罩内的前照灯撑架,从而容易确保用于确保紧固的空 间,方便进行紧固作业。
本发明第五方面,车体前部撑架的上部的突缘部为支承仪表的仪表撑 架。
该结构作用在于,由于在支承仪表的仪表撑架上安装前罩,所以不特 别设置支承前罩的撑架即可。
(发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55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