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显示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64022.0 | 申请日: | 2009-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48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小幡庆;星光成;清水纯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 | 分类号: | G02F1/1335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余 刚;吴孟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及其 制造 方法 以及 显示 单元 | ||
相关申请的参考
本申请包含于2008年8月4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 专利申请JP 2008-200671的主题,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的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包 括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的光学膜的显示单元。
背景技术
这些年来,由于液晶显示器具有电功耗低、节省空间特性和成 本低的优点,所以,过去一直作为显示器主流的阴极射线管(CRT) 已被液晶显示器所替代。
当通过(例如)在显示图像时的照明方法进行分类时,存在多 种类型的液晶显示器。代表实例包括通过使用配置在液晶面板后的 光源来显示图像的透射型液晶显示器。
在这种显示器中,极其重要的是降低电功耗并增加显示器亮度 以增加显示器的商业价值。因此,强烈渴望增大设置在液晶面板和 光源之间的光学系统的增益,同时使光源的电功耗尽可能保持低。
例如,已公开了在液晶面板和光源之间设置用作亮度增强膜的 棱镜片的技术。在棱镜片中,例如,在树脂膜上平行地排列成具有 90度顶角的等腰三角柱形状的多个棱镜。能够通过使用棱镜的聚光 效应来增加正面亮度。此外,已公开了以下技术:在上述棱镜片中 使用沿棱镜延伸方向的折射率与沿棱镜的排列方向的折射率不同的 棱镜。在这种棱镜片中,除了棱镜的聚光效应外,通过使用由于临 界角的差异而产生的界面反射而在棱镜的斜面上执行偏光分离,从 而能够增加正面亮度。
可以如下制造具有如上所述的偏光分离功能的棱镜片。例如, 在包含半结晶树脂或结晶树脂的片的一面上形成多个柱状棱镜。此 后,沿一个面内方向拉伸该片(参见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 01-273002号和美国专利公开第2006/0138702号)。
然而,在上述制作方法中存在以下缺点:棱镜的形状在拉伸过 程中易于毁坏,并且难以精确地获得期望的结构。此外,在上述制 作方法中,为了即使在拉伸之后也能保持初始的三维形状,需要沿 棱镜的脊线方向拉伸棱镜片。此外,在拉伸方向具有高折射率的正 树脂中,由拉伸产生的折射率差通常大于在拉伸方向具有低折射率 的负树脂中由拉伸产生的折射率差。因此,为了获得高双折射,通 常使用正树脂。因此,在通过拉伸制得的高双折射棱镜片中,脊线 方向的折射率通常大于在与脊线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折射率。
发明内容
通常,在液晶显示器中,为了使水平方向的视角变宽,棱镜片 经配置以使脊线方向是水平的。因此,在使用通过拉伸制得的高双 折射棱镜片的情况下,棱镜片同样经配置以使脊线方向是水平的。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棱镜片的透射轴变成垂直偏光,其与配置在 液晶面板的光入射侧上的偏光片的透射轴垂直。结果,存在亮度降 低的缺点。
因此,考虑将配置在液晶面板的光入射侧上的偏光片的透射轴 设置为与棱镜片的透射轴相同的垂直偏光。然而,在此情况中,配 置在液晶面板的光出射侧上的偏光片的透射轴变成水平偏光,并且 通过普通的偏光太阳镜难以观察到已透射过偏光片的光。
鉴于上述,在本发明中,期望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增加显示单 元的亮度的光学膜,其中,显示单元的出射光的水平方向的视角宽 于垂直方向的视角,并且显示单元的出射光具有可通过偏光太阳镜 观察到的垂直方向的偏光成分;包括光学膜的照明系统;以及包括 光学膜的显示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包括多个三维结构的光学 膜,这些三维结构沿一个方向延伸并沿与这个方向相交的方向依次 排列。上述三维结构包括具有定向性的液晶聚合物。此外,上述三 维结构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其中,三维结构的延伸方向上的折射 率小于在与三维结构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折射率。根据本发 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单元,包括基于图像信号驱动的面 板、夹有显示面板的一对偏光片、照亮面板的光源以及设置在偏光 片和光源之间的上述光学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株式会社,未经索尼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40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