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降低高压装置中电介质击穿风险的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47425.4 | 申请日: | 2009-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5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A·玛克斯威尔;T·舒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ABB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H02G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茂华 |
地址: | 瑞士*** | 国省代码: | 瑞士;CH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降低 高压 装置 电介质 击穿 风险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高压装置,更具体地涉及降低高压装置中电 介质击穿的风险。
背景技术
在高压设备内,提供通常为金属的、几何或电连接至高压导体 或其他高压设备的导电材料的电晕屏蔽罩在本领域中已知。通过将 电荷分布在增大的屏蔽罩表面积上,降低了最大电场强度,从而降 低了电晕放电的风险。
此类配置的一个缺点在于,由于大曲率和几何延伸,产生了具 有相对高的以及均匀的电场的区域。这导致了可以由小的临时干扰 (诸如昆虫、大的灰尘颗粒等)触发的放电传播。当应用高压,尤 其是DC时,可以观察到该机构可以引起显著低于传统设计规则所 期望的电压处的击穿。
公开号WO 2007/149015的国际申请公开了在高压直流应用中的 屏蔽罩和阀组(valve group)之间提供电阻器。
虽然该电阻器降低了此类击穿的风险,但是其也增加了电晕屏 蔽罩的复杂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更简单和更稳定的方式用来降低来自 于电晕屏蔽罩的击穿风险。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设备,该设备包括:电晕屏 蔽罩;以及至少一个支撑元件,用于将电晕屏蔽罩连接至高压装置。 至少一个支撑元件包括半导电聚合物,该半导电聚合物在所述设备 操作时充当在电晕屏蔽罩和高压装置之间的电阻。而且,该支撑元 件配置为将电晕屏蔽罩固定至高压装置。
通过使用具有电阻的支撑元件来固定电晕屏蔽罩,获得了更简 单更稳定的结构。为支撑元件的设计提供了极大改进的自由度。此 外,由于基于聚合物的电阻器的结构可以制作得很长,所以对比于 使用传统电阻器的情况,减小了随长度的压降。这降低了表面放电 的风险。对于传统电阻器,存在以下风险:由于局部高电场强度, 放电可以从其一个端部接头开始。通过桥接电阻器,放电使其短路, 这本质上对电晕屏蔽罩提供了全电压。传统电阻器的端部接头可以 配备降低电场的屏蔽,但这增加了非常有限的可用空间中的复杂度。
至少一个支撑元件可以具有范围在100千欧姆到100兆欧姆的 电阻。
半导电聚合物可以包括具有导电填料的非导电聚合物。非导电 聚合物可以从包括以下内容的组中选择:聚乙烯、交联聚乙烯、聚 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亚安酯、环氧树脂、苯酚树脂(phenol based resin)、共混聚合物和共聚物或它们的任何组合。该半导电聚 合物原则上可以是如聚吡咯的天然半导电聚合物。更实际并且更经 济的是具有导电填料(通常是炭黑)的传统聚合物。
至少一个支撑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具有十字形横截面。管状 横截面为支撑元件提供了相对于所用材料并由此相对于重量的增加 的强度。可以选择其他横截面形状,诸如选自包括以下内容的组中 的任何形状:管形、方形、矩形、I形或圆形。
至少一个支撑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半导电聚合物的核芯 以及由外部材料制成的外层,当暴露在空气中时,该外部材料比半 导电聚合物更耐久。通过提供更耐久的外层,增加了半导电聚合物 的寿命,并增加了维护和/或失效之间的平均时间。可以通过选择不 同厚度的材料和不同材料组合来调节强度和导电性。
外部材料可以由与导电聚合物相同的聚合物(但没有填料)、 其他聚合物或由绝缘漆/涂料(例如,醇酸树脂绝缘漆)制成。
支撑元件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导电元件,一端连接至电晕屏 蔽罩并且第二端连接至半导电聚合物。
支撑元件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导电元件,其第一端连接至半 导电聚合物,并且第二导电元件配置为第二端连接至高压装置。
半导电聚合物可以附接至电晕屏蔽罩,并且半导电聚合物可以 配置为附接至高压装置。
电晕屏蔽罩可以基本上是环形,该环形至少具有包括金属的外 层。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一种高压穿壁套管,其包括根据第一方面 的设备。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是一种用于制造设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 下步骤:提供包括半导电聚合物的至少一个支撑元件,半导电聚合 物在设备操作时充当在电晕屏蔽罩和高压装置之间的电阻;以及将 至少一个支撑元件安装在电晕屏蔽罩和高压装置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ABB研究有限公司,未经ABB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74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