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产酶益生菌及其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44110.4 | 申请日: | 2009-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758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臧春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阜阳市大北农饲料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16;C12N1/14;A23K1/16;C12R1/07;C12R1/225;C12R1/23;C12R1/46;C12R1/64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6000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产酶益生菌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益生菌及其生产方法,尤其是一种含有产酶益生菌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畜禽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疾病,为了治疗和预防这些疾病都是通过在饲料添加剂中大量使用抗生素,但是抗生素的长期大量使用,导致了畜禽消化道正常菌群失调,产生抗药性和免疫功能下降以及畜产品药物残留等副作用,已被人们所认识。
近年来,饲料科技领域对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益生菌的研究与开发方欣未艾。益生菌是指以蜡样芽孢杆菌、消化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某些链球菌等益生菌为主要成分的饲料添加剂。益生菌对维持畜、禽等动物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区系,增强消化酶系活性,提高动物机体免疫能力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益生菌活菌体,可显著提高肉、蛋、奶的产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且不产生抗药性。目前国内外益生菌主要采用深层发酵工艺,即液体发酵。这种工艺设备投资大,产品成本高,另一方面,现有益生菌一般只含益生菌,多为单菌制剂,产品中益生菌细胞数仅有5×108个/克,细胞存活时间短,使用效果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大幅度提高益生菌产品中益生菌的含量,并延长其存活时间,改善发酵菌种种类,提高产品中的营养成份,同时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投资,减少生产成本。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含有产酶益生菌及其生产方法,它是按照重量比基本组成为:芽孢杆菌DS-1、N1、DM423,10-25份,酪酸菌K×L,5-10份,乳酸菌LP5-15份,乳酸链球菌L-948,5-15份,丝状真菌Xi-3,10-20份,丝状真菌A-7,10-25份,酵母菌YBB,5-15份。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菌种的培养:
本发明采用三种益生菌即芽孢杆菌、酵母菌、嗜酸乳酸菌,其菌种培养方法是:
(一)芽孢杆菌培养基(斜面固体培养基)
1、固体(固体种子生产):
(1)蛋白胨 2g-15g
(2)牛肉膏 0.5g-10g
(3)氯化钠 0.5g-10g
(4)琼脂 5g-40g
(5)蒸馏水 1000ml
PH 7.2
2、液体(液体种子生产):
(1)葡萄糖 0.5g-5g
(2)鱼粉 0.1g-3g
(3)豆粕 10g-50g
(4)玉米面 3g-15g
(5)麸皮 3g-15g
(6)磷酸二氢钾 0.1g-1.2g
(7)磷酸氢二钾 0.5g-10g
(8)碳酸钙 0.001g-0.05g
(9)蒸馏水 1000ml
(二)酵母菌培养基(斜面固体培养基):
1、固体(固体种子生产)
(1)葡萄糖 10g-45g
(2)蛋白胨 1g-15g
(3)酵母汁粉 0.5g-10g
(4)琼脂 1g-15g
(5)蒸馏水 1000ml
2、液体(液体种子生产)
(1)葡萄糖 10g-45g
(2)蛋白胨 1g-15g
(3)酵母汁粉 0.5g-10g
(4)蒸馏水 1000ml
(三)嗜酸乳酸杆菌培养基(斜面固体培养基)
1、固体(固体种子生产)
(1)蛋白胨 10g-45g
(2)酵母提取液 1g-14g
(3)碳酸钙 3g-13g
(4)葡萄糖 1g-15g
(5)琼脂 5g-30g
(6)脱脂牛奶 3g-15g
(7)水 1000ml
2、液体(液体种子生产):
(1)蛋白胨 5g-45g
(2)酵母提取液 1g-15g
(3)葡萄糖 1g-15g
(4)脱脂牛奶 5g-30g
(5)蒸馏水 1000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阜阳市大北农饲料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阜阳市大北农饲料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41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三相节电保护控制器
- 下一篇:一种高效超导液配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