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压真空断路器极柱及其组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31893.2 | 申请日: | 2009-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96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杨昌克;方明;周巧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3/66 | 分类号: | H01H33/66;H01H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王冉 |
地址: | 法国吕埃***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断路器 及其 组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真空断路器极柱,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能够防止真空泡扭转的中压真空断路器极柱。
背景技术
真空断路器是供电发电站、配电所和变电所等场所使用的电气设备中作为控制和保护的重要装置,尤其是那些需要频繁操作的场所。通常,已有的真空断路器由极柱和操动机构两部分构成。极柱包括上出线端子、真空泡、下出线端子、绝缘拉杆等。
在装配极柱过程中,通常通过双头螺柱将真空泡的动端与导电夹和绝缘拉杆上杆相连接。在通过双头螺柱将导电夹与真空泡动端相组装时,不可避免地将转矩施加于真空泡。
现有的固封极柱大多采用防扭的真空泡,即真空泡静端和动端具有自身防扭功能,这样当真空泡被固封在极柱里面时不必考虑真空泡的防扭,直接可以在其动端施加扭矩,这种方法尽管简单,但从结构上看,真空泡的自身防钮并不可靠,很有可能在经过一定次数的磨合后逐渐失去真空,从而失去绝缘能力。
另外,目前市场上现在大多数的真空泡都还不具备防扭的功能,一旦在组装过程中,在不具备防扭的真空泡上施加一个很小的扭矩,真空泡的波纹管就很容易损坏,从而失去真空,真空泡失去真空后只能报废,另外防扭真空泡价格一般比不防扭的价格要高。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真空断路器的极柱结构,使得在装配过程中实现本身不带防扭功能的真空泡实现防扭功能。
根据本发明,真空断路器极柱包括:上出线座、壳体、容纳在壳体中的真空泡、导电夹、导电弹簧、下出线座、绝缘拉杆,下出线座与壳体浇注成一体,并且在导电夹和下出线座的底部开有键槽。
在装配的时候,把极柱倒过来,并在导电夹和下出线座底部的键槽中放上止转销,通过该止转销,使得导电夹和下出线座彼此不能相对转动,达到防扭的功能,在将绝缘拉杆装配完成后,翻转极柱,使得止转销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动脱落。
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在装配过程中,在导电夹和下出线座的底部的键槽中设置止转销,使得导电夹和下出线座彼此不能相对转动,防止转矩施加到真空泡上,从而可以使用成本低的不带防扭功能的真空泡,这同时降低了真空断路器的成本。另外该防扭结构简单,容易操作,止转销可以在装配完成后轻松取出,重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真空断路器的极柱的侧截面图;以及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断路器极柱的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描述现有技术的真空断路器的极柱。图1是现有技术的真空断路器的极柱的侧截面图。如图1所示,真空断路器的极柱包括上出线座1、极柱壳体2、容纳在极柱壳体2中的真空泡3、和下出线座6。上出线座1和下出线座6与极柱壳体2浇注成一体。真空泡3的静端与上出线座1电连接,而真空泡3的动端通过导电夹4和导电弹簧5与下出线座6电连接。导电夹4大致为圆柱形,设置在下出线座6的孔中,可以在该孔中自由滑动。导电弹簧5围绕导电夹4设置,并且设置在所述孔的内周面中设置的凹槽中。
导电夹4的上侧形成有内斜面,且真空泡3的动端的下端形成为外斜面,该真空泡的动端的外斜面与导电夹4的内斜面相摩擦配合,从而导电夹4和真空泡3的动端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在导电夹4的下侧,设置有绝缘拉杆8,以便操纵真空泡3的动端,来实现分闸和合闸操作。绝缘拉杆8通过双头螺栓与真空泡3的动端相连接。
在真空泡3的动端的下端具有内螺纹孔,双头螺栓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拧入该内螺纹孔中,由此,在转配过程中,由于要将双头螺栓拧入到真空泡3的动端的内螺纹孔中,而导致一个旋转扭矩施加到真空泡3上。这个旋转扭矩有可能导致真空泡3损坏。
下面参照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真空断路器的极柱,其中相同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识,并且省略对重复内容的描述。
如图2所示,真空泡3的静端固定在上出线座1上,导电夹4、真空泡3的动端通过双头栓与绝缘拉杆8相连接。真空泡3的动端的下端形成为外斜面形式,而导电夹4的上端形成有内斜面形式的上凹部,使得真空泡的动端与导电夹之间借助于外斜面和内斜面之间的摩擦力而彼此相对固定,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在导电夹5和下出线座6的底部开有键槽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未经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18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