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磁脉冲动力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94811.1 | 申请日: | 2009-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08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陈正贵;程序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正贵 |
主分类号: | H02K33/18 | 分类号: | H02K33/18;H02K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51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脉冲 动力机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一种动力机,具体地是一种磁脉冲动力机。
二、背景技术
自从燃油内燃机被发明后,围绕其改进的技术就开始启动了。从一缸到多缸, 从立式到卧式,从往复到转子,应有尽有,各领风骚。
受其启发,很多人想从磁体中开发出动力来,这种现象在现代表现得越来越 突出,具体表现在申请国家专利的此种技术很多,如申请号为20051008569.7的 “磁力发动机”可为代表。遗憾的是,虽然申请量很多,并且有些也获得了专 利权,但由于所追求的多是“永动机”的理念,至今未能看到有实在的这类技 术得到市场化的应用。
能否改变思路来应用永磁体提供我们所需的动力呢?这就是本发明专利所 提出的课题。
本发明的思路是应用“四两拔千斤”的概念来应用磁力输出动力。从而做到 用小的能量来输出大的能量,达到减耗增能的目的。在完全尊重能量守恒科学 定律的条件下,实现能量的新模式应用。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用小电磁力推动较大永磁体来输出动力的磁脉 冲动力机。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磁脉冲动力机,具体结构为缸盖9与缸 体1和底座2用螺栓联为一体,低座2与缸体接触面上设置有轴承7,轴承上装 有曲轴3,曲轴一端设置有飞轮8、另一端为动力输出头,曲轴上有连杆4,另 一端通过活塞销联接着活塞5,活塞的顶部设置有永磁体6,在缸盖9上对应着 各活塞顶面固装有电磁线圈11,各电磁线圈的导线接入控制器12,控制器上接 有电源10。
该磁脉冲动力机的气缸活塞可由一个到十六个构成,甚至可按需要的输出 功率大小来设计气缸活塞数量。
此外,在各个活塞气缸外壁上均有线圈绕组13。这些线圈可在磁力线的作 用下产生电流,接入蓄电池,备用。
其中,电磁线圈11为通过控制器12可产生高压磁脉冲的线圈。并且这种 磁脉冲是间断式发出的,且磁极方向固定不变;电磁线圈11为超导体材料制作 的电磁线圈。可以预见,随着超导材料的突破,本发明将会有大前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用小的能量引导输出大的动力,实现减能增效的 目的;可形象地形容为,改烧油为“烧电”,实现了无排放,并且改造了传统的 发动机零部件,如活塞上不需要活塞环,不需要水冷系统,不需要其它凸轮轴、 排气门系统等等,机械效率自然得到改进;由于不烧油,自然振动和噪音大大 下降,长寿命使用更有保障;动力输出符合科学规律,可以得到真实应用。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缸体、2是底座、3是曲轴、4是连杆、5是活塞、6是永磁体、 7是轴承、8是飞轮、9是缸盖、10是电源、11是电磁线圈、12是控制器、13 是线圈绕组。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说明如下:
实施例1:磁脉冲动力机,具体结构为缸盖9与缸体1和底座2用螺栓联为 一体,低座2与缸体接触面上设置有轴承7,轴承上装有曲轴3,曲轴一端设置 有飞轮8、另一端为动力输出头,曲轴上有连杆4,另一端通过活塞销联接着活 塞5,活塞的顶部设置有永磁体6,在缸盖9上对应着各活塞顶面固装有电磁线 圈11,各电磁线圈的导线接入控制器12,控制器上接有电源10。
该磁脉冲动力机的气缸活塞由两个组成,此外,在各个活塞气缸外壁上均 有线圈绕组13。这些线圈可在磁力线的作用下产生电流,接入蓄电池,备用。
其中,电磁线圈11为通过控制器12可产生高压磁脉冲的线圈。并且这种 磁脉冲是间断式发出的,且磁极方向固定不变。电磁线圈11为超导体材料制作 的电磁线圈。
实施例2:磁脉冲动力机,具体结构为缸盖9与缸体1和底座2用螺栓联为 一体,低座2与缸体接触面上设置有轴承7,轴承上装有曲轴3,曲轴一端设置 有飞轮8、另一端为动力输出头,曲轴上有连杆4,另一端通过活塞销联接着活 塞5,活塞的顶部设置有永磁体6,在缸盖9上对应着各活塞顶面固装有电磁线 圈11,各电磁线圈的导线接入控制器12,控制器上接有电源10。
该磁脉冲动力机的气缸活塞由八个组成,此外,在各个活塞气缸外壁上均 有线圈绕组13。这些线圈可在磁力线的作用下产生电流,接入蓄电池,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正贵,未经陈正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48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功因校正电路结构
- 下一篇:油浸电缆绕包中间接头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