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长效锌肥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87592.4 | 申请日: | 2009-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0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曹卫东;吴翠霞;吕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 晶 |
地址: | 100081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长效 锌肥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型肥料制剂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长效含锌微 量元素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微量元素肥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截至2008年底农业部 颁发的肥料登记证中,涉及微量元素肥料的登记证约1300个。然而, 农业部登记的微量元素肥料基本上是依据国家标准《微量元素叶面肥 料GB17419-1998以及农业行业标准《微量元素水溶肥料 NY1428-2007》中的技术指标作为登记产品指标的。上述标准中,规 定的微量元素为水溶性的,并且规定产品的水不溶物不能超过5%。 从这个规定来看,农业部登记的微量元素肥料一般为水溶性肥料。水 溶性肥料的特点是效果快、有效成分高。但水溶性肥料也有重大缺陷, 比如,作用时间短、容易被雨水冲洗而失效等。
实际上,作物吸收微量元素养分不是一个短时间的行为,而是基 本上贯穿整个生育期,或者在生育期内的某个阶段。也就是说,作物 吸收养分是一个持续性的行为,不是短暂的瞬时行为。因此,上述微 量元素肥料就有着明显的缺陷,不能解决作物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持续 吸收养分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普通微量元素肥料作用时间短等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 种兼顾速效与长效的新型含锌微量元素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长效锌肥,含有如下重量份的有效成分:
可溶性锌盐 5-20份
有机锌和/或氧化锌 1-160份。
优选地,含有如下重量份的有效成分:
可溶性锌盐 5-20份
有机锌或氧化锌 1-80份。
更优选地,含有如下重量份的有效成分:
可溶性锌盐 5-20份
有机锌 1-80份
氧化锌 1-80份。
上述长效锌肥中优选含有30-95重量份的有机锌和/或氧化锌。
其中,所述可溶性锌盐为硫酸锌、氯化锌、硝酸锌等。
所述有机锌为1,2-亚乙基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锌等。
本发明的长效锌肥中,总有效成分占长效锌肥总重量的 30%-95%。除上述有效成分外,还含有凹凸棒粉0-50重量份、分散 剂0-5重量份、湿润剂0-5重量份。
其中,所述分散剂为木质素磺酸钙。所述湿润剂为十二烷基苯磺 酸钠、二甲苯磺酸钠。
上述长效锌肥可以制备成可湿性粉剂来使用。
为了保证不同形态的锌能有效均匀地喷洒在作物表面并且不易 被雨水淋洗,本发明选择凹凸棒粉作为敷料,同时添加湿润剂、分散 剂,通过加工制成可湿性粉剂,得到的产品可以进一步利用凹凸棒粉 的增效作用,进一步改善作物利用锌的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长效锌肥的制备方法,即,将可溶性锌盐、有机 锌和/或氧化锌,分别粉碎后过筛,然后按重量配比充分混匀,再与 过筛后的凹凸棒粉0-50重量份、分散剂0-5重量份、湿润剂0-5重量 份充分混匀。
本发明的长效锌肥可采用水稀释后直接喷施的方法,其施用量为 每次10-100g/亩,每季作物施用1-3次。
本发明的长效锌肥是利用不同形态的含锌物料,根据作物的需 要,按适当的比例混配而成。微量元素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如,存 在于含锌的可溶性盐类中(如硫酸锌),也可以存在于有机物中(如1, 2-亚乙基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锌),还可以氧化物的形态存在(如氧化 锌)。这些形态的锌有不同的作用时间,如硫酸锌可以迅速溶于水, 使用后作物能很快吸收;1,2-亚乙基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锌是一种有 机物,使用后,一般5-10天后能释放出锌离子,供作物需要;氧化锌 比较难分解,氧化锌主要是以分子形态进入叶肉细胞,由细胞中分泌 的有机酸等物质缓慢分解后产生锌离子供作物使用。因此上述锌的来 源,可以满足作物不同时间段的养分吸收和利用。因此,通过这些原 料合理的搭配,将尽可能保证作物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吸收微量元素 锌养分。
本发明的长效锌肥重点解决常规锌肥养分释放快、作物吸收时间 短的问题,同时有效改善一般非水溶锌肥不易被作物吸收的难题。本 发明中所使用的原料还可以有显著的杀菌作用,可以解决一般肥料产 品所没有的药肥合一难题。
本发明的长效锌肥,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759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摇臂抱杆
- 下一篇:电力抱杆起升钢丝绳穿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