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辅助筛选慢白粉抗病小麦的方法及其专用引物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86634.2 | 申请日: | 2009-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56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陈新民;倪小文;何中虎;兰彩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C12N15/11;A01H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关 畅;任凤华 |
地址: | 100081北京市海淀区中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辅助 筛选 白粉 抗病 小麦 方法 及其 专用 引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辅助筛选慢白粉抗病小麦的方法及其专用引物。
背景技术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三大主要农作物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小麦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高的国家,常年种植面积2500万公顷左右,约占我国粮食作物面积的27%,总产量约1亿吨,占我国粮食产量的22%。
小麦白粉病是由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小麦白粉病过去主要在气候温和、潮湿多雨的地区发生,随着矮秆和半矮秆品种的推广及水肥条件的不断改善,小麦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大播量造成的高密度以及偏施氮肥、灌水过多等不合理的栽培措施,人为地提供了白粉病的诱发条件,其危害日益加重。目前,白粉病已成为全国和世界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在病害发生的年份可使小麦减产5%-19%,严重年份减产高达30%。据统计,1990年小麦白粉病在全国39%的小麦种植面积上发生流行,造成产量损失14.39亿kg。对于我国来说,20世纪70年代以前,小麦白粉病主要在云南、贵州等湿润多雨的西南地区及山东沿海地区流行,而80代以后,该病成为了北方冬麦区的主要病害之一。
小麦白粉病可采用药剂防治,但培育抗病品种是最为经济有效且环保的方法。为了有效地控制小麦白粉病流行和危害,众多学者从植物病理学、抗病遗传育种学等相关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自1955年Flor提出基因对基因学说以来,质量抗性基因的筛选、鉴定和利用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为小麦增产起到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复杂、变异快、繁殖能力强,造成主效基因快速丧失抗性,品种抗病性不能持久稳定,生产上存在极大隐患。如上世纪70年代,我国生产上所用品种的白粉菌抗源大部分来自Pm8,到八十年代中期,随着Pm8基因抗性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相继丧失,导致小麦白粉病在全国范围内大流行。
慢病性亦称成株抗性或部分抗性,为非小种专化性,减少了品种对病原菌生理小种的选择压力,从而表现出抗性的持久性。慢抗白粉病品种苗期感病,成株期抗病,主要是通过成株期延迟病菌的侵入和繁殖而表现出抗性。小麦、大麦、燕麦中已证实,慢病性相对质量抗病性更持久。因此,慢白粉抗性的利用对于培育持久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慢抗白粉病品种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
由于慢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品种间的差异主要为量的差异,划分标准没有严格界限,故其鉴定方法及鉴定指标较主效基因困难。慢病性可通过苗期鉴定加上成株期鉴定来判断。苗期鉴定是用具有不同毒性基因的白粉菌菌株进行苗期接种,慢病性品种一般在苗期感病,无主效抗病基因或含已丧失抗性的主效基因,成株期表现一定的抗性。CIMMYT的育种实践证明,将3-4个慢抗基因累加在一起,就可获得接近免疫程度的抗病性。因此,在育种实践中迫切需要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慢白粉抗病基因鉴定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66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