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轨道交通制动拉索总成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82016.0 | 申请日: | 2009-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977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苏钧杰;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市永昌交通机械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H13/20 | 分类号: | B61H1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春和 |
地址: | 214400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道交通 制动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轨道交通制动的拉 索总成。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制动拉索总成是在轨道列车停车时,对驻车制动起到力 的传递作用,是列车制动时不可缺少的连接部件。现有的轨道列车制 动时制动力的传递是用普通圆钢筋及链条连接,其主要存在以下不 足:
1、驻车制动总成力的传递有链条,圆钢筋组成,外表不美观。
2、因是驻车制动组合链条和圆钢筋传递,使在连接之间的间隙 产生积累误差,从操纵机构至制动器长距离操作误差比较大,降低了 操作的灵敏度。
3.因制动传递采用的是链条和圆钢筋组成,使维修更换比较困 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设计一种与现有拉索 总成结构不同的轨道交通制动拉索总成。该拉索总成可使积累误差 小,制动灵敏度提高,使用寿命长,便于维修,外观美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采用一种轨道交通制动拉 索总成,该拉索总成包括由内至外依次紧密配合的钢丝绳、保护套管、 编织网,在所述拉索总成的端部设有连接部件,所述钢丝绳为多股钢 丝盘绕而成的绳索;所述编织网的材质为1cr18ni9不锈钢。。
其中,其中所述钢丝的材质1cr18ni9,所述钢丝绳的直径大于 8mm。
其中,所述保护套管为轨道交通制动拉索总成专用的保护套管。
其中,所述保护套管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内芯管、直丝钢丝管、缠 绕钢带、PE包覆层和外保护层紧密复合而成。
其中,所述内芯管是由碳素扁钢丝缠绕而成的波纹状管件。
其中,所述连接部件以压接的方式、或以卡接的方式连接在所述 拉索总成的端部。
其中,所述连接部件的材质为1cr18ni9不锈钢。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由于钢丝绳采用不生锈,抗拉力、破 断拉力在67KN以上,保证了轨道列车制动系统36KN的拉力的要求, 提高了列车驻车的安全性能。
2、采用多股钢丝绳后,减少了积累误差, 增加了制动灵敏度。
3、由于采用了高速轨道交通制动拉索总成保护套管,既增加了 保护钢丝绳的外围影响,外层采用1cr18ni9不锈钢丝编织网状形,又 增加了拉索总成总成的美观性、耐用性。
4、由于在拉索总成两端采用1cr18ni9不锈钢材料制作的连接部 件因不生锈又延长了使用寿命。
5、轨道交通制动拉索总成由钢丝绳及保护套管组成,既增加了 拉索总成的柔套性,又增加了拉索总成的美观性,并且解决了维修更 换的困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轨道交通制动拉索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轨道交通制动拉索总成中保护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丝绳;2、保护套管;3、编织网;4、连接部件;5、 内芯管;6、直丝钢丝管;7、缠绕钢带;8、PE包覆层;9、外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 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 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附图1、2所示,本发明具体实施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轨道交通制动拉索总成,该拉索总成包括由内至外依次紧密 配合的钢丝绳1、保护套管2、编织网3,在所述拉索总成的端部设有 连接部件4,所述钢丝绳1为多股钢丝盘绕而成的绳索。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可进一步设定,其中所述钢丝的 材质1cr18ni9,所述钢丝绳的直径大于8mm。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可进一步设定,所述保护套管2 为轨道交通制动拉索总成专用的保护套管。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可进一步设定,所述保护套管由 内至外依次包括内芯管5、直丝钢丝管6、缠绕钢带7、PE包覆层8 和外保护层9紧密复合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可进一步设定,所述内芯管5是 由碳素扁钢丝缠绕而成的波纹状管件。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可进一步设定,所述编织网3的 材质为1cr18ni9不锈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市永昌交通机械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江阴市永昌交通机械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20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