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极板用多孔铜带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42869.1 | 申请日: | 2009-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953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谢红雨;龙文贵;夏健康;陈红辉;彭鹏辉;肖腾彬;朱济群;段志明;唐振武;蒋素斌;李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德力元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64 | 分类号: | H01M4/64;H01M4/04 |
代理公司: | 长沙星耀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宁星耀 |
地址: | 415004湖南省常***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极板 多孔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极板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电池极板用多孔铜带材料 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镍锌、锌银等动力电池负极基体采用的普通多孔铜带因表面为平面结构,电池制 造厂在用这种多孔铜带进行拉浆生产时,活性物质不容易在电极表面附着,有时造成一次 拉浆不能达到目的,必须进行多次拉浆。即使一次拉浆成功,但其表面各处活性物质厚度 分布不均匀,从而影响电池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对电池活性物质的附着力、提高拉浆效率的电池极板 用多孔铜带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方案如下。
本发明之电池极板用多孔铜带,铜带表面覆有金属锡过渡层和微粒层,所述微粒既可 以是单一的金属微粒或非金属微粒,也可以是两种以上的金属微粒或非金属微粒组成的复 合微粒,还可以是金属微粒和非金属微粒组成的复合微粒;一般为选自金属锡粉、金属锌 粉、三氧化二钴粉、硅粉、二氧化硅粉、石墨粉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微粒。
一般,微粒层的沉积厚度为0.5-5μm,过渡锡层沉积厚度1-5μm,微粒直径为0.5-5μm, 其中微粒的0.1-3.5μm镶嵌在镀层里,其余部分伸出镀层,尤如在铜带平面上长出了“毛 刺”,由此形成了一种三维结构。
在铜带表面和过渡金属锡层之间还可以有铁、铜或镍镀层,铁、铜或镍镀层厚度优选 0.5-5μm。
本发明之电池极板用多孔铜带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如中国专利 98120285.3号公开的专用模具对铜箔进行冲孔,形成多孔铜带体材料;(2)在所述多孔铜 带材料的表面,采用现有的电镀、喷涂技术覆上过渡锡层,控制其厚度为1-5μm;(3)将 所述覆有过渡锡层的铜带置于复合电镀锡液中,在pH为4-6,温度为室温,阴极电流密度 为0.1-1A/dm2条件下进行复合电镀而获得微粒层,其沉积厚度为1-10μm;所述复合镀液是 在常规电镀锡的镀液中,加入直径为0.5-5μm的金属或/和非金属固体微粒制成,固体微 粒加入量为5-100g/L,并用强制对流和溶液搅拌的方法使微粒悬浮在镀液中;所述微粒一 般为选自金属锡粉、金属锌粉、三氧化二钴粉、硅粉、二氧化硅粉、石墨粉中的一种或二 种以上的微粒。
对经复合电镀后的多孔铜带,最好还进行热处理,热处理温度为150-280℃,处理时间 为1-10小时,以进一步改善其性能。
为了获得良好的镀层结构,还可以在覆锡之前,先将穿孔后的铜带采用电镀等方式覆 上铁、铜或镍预镀层,镀层厚度优选为0.5-5μ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a)本发明之多孔铜带既保持有普通铜箔的 优点,又由于固体微粒0.3-3.5μm长(约为固体微粒直径的2/3)镶嵌在锡层中,形成复 合镀层,另0.2-1.5μm长(约为固体微粒直径的1/3)伸出镀层,形成三维结构,增大了 镀锡铜箔的有效比表面积,从而大大增大了载体材料与电池活性物质的附着面积并提高了 其结合力,在制造电池极片拉浆时非常有利于活性物质的附着,填充性能明显改善,活性 物质的粘接性和导电及电化学性能显著提高,有效改善了电池生产过程中拉浆的效率;(b) 本发明制备这种三维结构的多孔铜带的方法中,由于采用复合电镀法,而非机械法,所以 不需要特制模具,同时固体微粒加入到镀锡溶液中,工艺流程和参数容易控制,与现有工 业上普遍采用的电镀工艺及设备匹配性良好,改造成本低;通过热处理,过渡锡镀层与固 体微粒发生互熔扩散层结构,使微粒在镀锡层中分布更加均匀,提高了镀层的结合力,而 复合镀层分散了腐蚀电流,因而镀锡铜箔更具有优良的耐蚀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电池极板用多孔铜带,铜带表面和过渡金属锡层之间有预镀铜层,镀层厚度 3μm;镀锡过渡层厚度5μm;锡微粒层厚度1μm,锡微粒直径1μm,锡固体微粒均匀地分 布于镀层,有0.6-0.7μm长镶嵌在镀层里,0.3-0.4μm长伸出镀层,形成一种三维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德力元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常德力元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28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