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牛蒡豆豉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34378.2 | 申请日: | 2009-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75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勇 |
主分类号: | A23L1/214 | 分类号: | A23L1/214;A23L1/202;A23L1/22;A23L1/221;A23L1/2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700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牛蒡 豆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牛蒡豆豉为主料做成的一种牛蒡豆豉食品。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们江苏丰县地区,由于专利新产品打沟机的推广普及,开 挖又深又窄的种植牛蒡的深沟的难度,被轻而易举的解决了,再加上我们地 区特别具有适宜牛蒡生长的沙质土壤,使得长棍形的牛蒡得以大面积的丰 收,但是,由于出口等条件的制约,使得这种营养丰富的经济作物却没有得 到很好的开发,对此,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种植牛蒡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牛蒡豆豉食 品,该牛蒡豆豉,不仅可以大大的提升这一宝贵的经济农作物的经济价值, 提高种植牛蒡农民的经济收入,并且,还可以很好的给人们提供一种耐储存, 又营养丰富的食品新品种。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具体方案是:该牛蒡豆豉主要主料为: 盐津牛蒡丁;辅料:一级色拉油、豆豉、酱花生仁、芝麻、辣椒、生姜末、 香辛料、蔗糖、助鲜剂及增香剂组成;其特征在于:主料:盐津牛蒡丁40%; 辅料:一级色拉油18%、豆豉20%、酱花生仁10%、芝麻、辣椒、生姜末、 香辛料共3%、蔗糖8%、助鲜剂及增香剂共1%,其中各个原料的百分比精 度分别为正负5%,并且其各个原料的百分比总和为100%。
其制作工艺是:将主料盐津牛蒡丁、浸泡、护色、脱盐沥水,把色拉 油入锅大火烧,使油温升至175℃~185℃时,放入辅料生姜末、芝麻、辣 椒、香辛料炸出香味,随即倒入盐津牛蒡丁、豆豉、酱花生仁炒制,待料温 升至80℃~90℃时,恒温10分钟~15分钟,加入蔗糖、助鲜剂及增香剂定 味,出锅后,趁热秤量灌装,并封好瓶盖,置入蒸气排气箱,常压下排气 10分钟~15分钟后,立即密封瓶盖,随后置入100℃沸水中杀菌15分钟~ 25分钟,杀菌结束后,逐渐冷却瓶温至30℃~35℃,再移入观察室待检, 3~5天后,检验淘汰不合格品,正品包装,即为成品。
其有益效果是:该牛蒡豆豉,不仅可以大大的提升这一宝贵的经济农作 物的经济价值,提高种植牛蒡农民的经济收入,并且,还可以很好的给人们 提供一种耐储存,又营养丰富的食品新品种。
具体实施例
一、以制成100公斤的成品牛蒡豆豉为准计算,该牛蒡豆豉甜度为偏轻 型,主料:选优质盐津牛蒡丁40公斤;辅料:一级色拉油18公斤,豆豉 22公斤,酱花生仁10公斤,芝麻、辣椒、生姜末、香辛料共3公斤,蔗糖 6公斤,助鲜剂及增香剂共1公斤。
其制作工艺是:把主料盐津牛蒡丁、浸泡、护色、脱盐沥水,把一级 色拉油入锅大火烧,使油温升至180℃时,放入辅料生姜末、芝麻、辣椒、 香辛料炸出香味,随即倒入盐津牛蒡丁、豆豉、酱花生仁炒制,待料温升至 85℃时,恒温10分钟,加入蔗糖、助鲜剂及增香剂定味,出锅后,趁热秤 量灌装,并封好瓶盖,置入蒸气排气箱,常压下15分钟后,立即密封瓶盖, 随后置入100℃沸水中杀菌20分钟,杀菌结束后,逐渐冷却瓶温至35℃, 再移入观察室待检,4天后,检验淘汰不合格品,正品包装,即为成品。
二、以制成100公斤的成品牛蒡豆豉为准计算,该牛蒡豆豉为偏甜型, 主料:选优质盐津牛蒡丁40公斤;辅料:一级色拉油18公斤,豆豉20公 斤,酱花生仁10公斤,芝麻、辣椒、生姜末、香辛料共3公斤,蔗糖8公 斤,助鲜剂及增香剂共1公斤。
其制作工艺是:把主料盐津牛蒡丁、浸泡、护色、脱盐沥水,把一级 色拉油入锅大火烧,使油温升至180℃时,放入辅料生姜末、芝麻、辣椒、 香辛料炸出香味,随即倒入盐津牛蒡丁、豆豉、酱花生仁炒制,待料温升至 85℃时,恒温10分钟,加入蔗糖、助鲜剂及增香剂定味,出锅后,趁热秤 量灌装,并封好瓶盖,置入蒸气排气箱,常压下15分钟后,立即密封瓶盖, 随后置入100℃沸水中杀菌20分钟,杀菌结束后,逐渐冷却瓶温至35℃, 再移入观察室待检,4天后,检验淘汰不合格晶,正品包装,即为成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勇,未经张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43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