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现触控电子纸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30674.5 | 申请日: | 2009-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332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刘代强;洪锦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2F1/16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63江苏省苏州市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电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如何在电子纸上实现触控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出现了一种新型电子纸技术,所谓电子纸技术实际上是一类技术的的统称,一般把可以实现象纸一样阅读舒适、超薄轻便、可弯曲、超低耗电的显示技术叫做电子纸技术;而电子纸即是这样一种类似纸张的电子显示器,其兼有纸的优点:如视觉感观几乎完全和纸一样等,又可以象我们常见的液晶显示器一样不断转换刷新显示内容,并且比液晶显示器更加省电,虽然电子纸显示长期以来一直是停留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但是随着显示技术方面一系列突破性进展,革命性的电子纸显示技术终于开始走向大众走向实用。
目前市场上的电子纸大多分为两类,一类采用电子笔作为显示器的输入设备,电子笔的笔尾设有一根导线和电子纸的显示屏相连,这样不利于用户使用或则携带,而且在使用时若不慎用力过大,电子笔的笔尖也很容易划伤电子纸的显示屏;另一类采用在电子纸上装设触摸屏,虽然可避免上述问题,方便用户利用手指来触摸电子纸,但是由于触摸屏其中必包含两层基板,这样无疑增加了整个电子纸的厚度,而且在柔韧性方面也更加趋于坚硬,不利于弯折或随身携带。
因此需要为用户提供一种简便的可在电子纸上实现触控的方法,来解决以上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际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在电子纸上触控的功能。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触控电子纸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a)在电子纸的显示屏上增加至少一层触控ITO;(b)将带有触控ITO的电子纸与触控芯片相连接;(c)触控芯片再与电子纸的控制端相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在电子纸上实现触控的方法,不但可以满足用户直接在电子纸上手写输入,实现了人机交换界面,而且不会改变电子纸轻薄、柔软、易于弯折的特点,并且不需要其它辅助设备,如电子笔等,避免了划伤电子纸显示屏的可能,延长了电子纸的使用寿命,更加适用于随声携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一种电子纸的内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在电子纸上加入触控ITO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触控ITO、触控芯片与电子纸控制端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电子纸实现触控的工作原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所示,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电子纸一般采用的是比较成熟的电泳技术,其显示的工作原理是靠浸在透明或彩色液体之中的电离子移动,即通过翻转或流动的微粒子来使像素变亮或变暗,并可以被制作在玻璃、金属或塑料衬底上,具体技术是将直径约为1mm的二氧化钛粒子10被散布在碳氢油11中,黑色染料、表面活性剂以及使粒子带电的电荷控制剂也被加到碳氢油11中;这种混合物被放置在两块间距为10—100mm的平行导电板12之间,当对两块导电板12加电压时,这些粒子10会以电泳的方式从所在的薄板迁移到带有相反电荷的薄板上。当粒子位于显示器的正面(显示面)时,显示屏为白色,这是因为光通过二氧化钛粒子散射回阅读者一方;当粒子位于显示器背面时,显示器为黑色,这是因为彩色染料吸收了入射光。如果将背面的电极分成多个微小的图像元素(像素),通过对显示器的每个区域加上适当的电压来产生反射区和吸收区图案,即可形成图像。
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3所示,一种电子纸显示器1,包括电子纸显示屏13和电子纸模块(未表示),其中电子纸模块包括电子纸控制端(未表示)和显示驱动芯片(未表示),一层或则两层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s Film,即简称ITO)薄膜2位于显示屏13上,其中触控ITO是通过溅射的方法形成于显示屏上,且与触控芯片(即触控IC)相连接,其中触控ITO的输出端与触控芯片的相应输入、输出端对应连接,然后,触控芯片再通过特定的接口连接到电子纸的控制端,即触控芯片与电子纸的控制端是通过一种接口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06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