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化学反应驱动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4329.0 | 申请日: | 2009-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33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高志;刘向锋;刘莹;朱忠林;林尤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B43/10 | 分类号: | F02B43/1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贾玉健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1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学反应 驱动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器,特别涉及一种化学反应驱动器。
背景技术
目前利用化学反应的电机有MH驱动器,基本原理是利用MH合金的吸氢和受热释放氢气的性能。利用化学中的可逆反应,气体释放和吸收来实现驱动的循环往复。目前已研发了小型,轻型和输出力大的驱动器。另外,常见的电化学驱动器还有基于导电聚合物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体积变化原理的有机薄膜微驱动器,该类驱动器因疏松的聚合薄膜机械强度很低,其膨胀所产生的驱动力有限。但是在其他类型的化学反应作为驱动源的探索中,还没有突破。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化学反应驱动器,具有体积微小、驱动平稳、抗干扰能力好、成本低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化学反应驱动器,包括有驱动器外壳1,驱动器外壳1的内腔中设有活塞杆8,活塞杆8上设有密封塞7,密封塞7往内留有一段空腔,所述的空腔内设有饱和氯化钠溶液6,越过空腔的底端设有橡胶圈4,所述的橡胶圈4上设有铜线5,橡胶圈4再与碳棒3相连,碳棒3与设置在驱动器外壳1上的阳极密封盖2相连。
所述的驱动器外壳1的材质为不与氯化钠反应的高分子材料,包括有机玻璃或聚丙烯。
所述的阳极密封盖2带有内螺纹,与驱动器外壳1螺纹配合。
所述的铜线5的圈数为5至20圈。
所述的橡胶圈4的一头的外径与驱动器外壳1的内径相同,其上开有至少一个导气孔。
所述的饱和氯化钠溶液6作为电解液,碳棒3作为电解的阳极,铜线5作为电解的阴极。
所述的活密封塞7为橡胶塞,其为“工”字结构。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便于对位移量的控制。为实现此目的,本发明采用电解反应作为驱动源,通过控制电流等,从而控制电解反应的程度,控制位移量。
本发明利用通过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产生的氯气和氢气推动活塞杆做直线运动,在强光照射下,如在照相机闪光灯的照射下,所产生的氯气和氢气化合产生氯化氢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反应,变回氯化钠,气体体积收缩,活塞复位,通过控制通电电流和通电时间,可以对活塞杆的位移量进行控制,实现了利用电解化学反应作为驱动源进行驱动,具有体积微小、驱动平稳、抗干扰能力好、成本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电解电极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一种化学反应驱动器,包括有驱动器外壳1,驱动器外壳1的材质为不与氯化钠反应的高分子材料,包括有机玻璃或聚丙烯,驱动器外壳1上开有引出阴极引线9的通孔,驱动器外壳1的内腔中设有活塞杆8,活塞杆8上设有密封塞7,活密封塞7为橡胶塞,其为“工”字结构,密封塞7往内留有一段空腔,所述的空腔内设有饱和氯化钠溶液6,空腔为化学反应部分,越过空腔的底端设有橡胶圈4,橡胶圈4上设有铜线5,铜线5的圈数为5至20圈,橡胶圈4的一头的外径与驱动器外壳1的内径相同,其上开有至少一个导气孔,橡胶圈4再与碳棒3相连,铜线5和碳棒3在饱和氯化钠溶液6的环境下构成了一特定电阻值的电阻,饱和氯化钠溶液6作为电解液,碳棒3作为电解的阳极,铜线5作为电解的阴极,碳棒3与设置在驱动器外壳1上的阳极密封盖2相连,阳极密封盖2带有内螺纹,与驱动器外壳1螺纹配合。阳极的引线10通过驱动器外壳1的下端引出,与阳极密封盖2内的导体接线头连接,阴极的引线9通过驱动器外壳1引出,引线9与驱动器外壳1壳壁用密封胶密封。
参见图2,本发明选择铜线5作为阴极,碳棒3作为阳极,不仅对电极有保护作用,这样组合的电极能循环使用多次,成本较低。接线时必须要注意的是不可以将驱动器的正负极性接反,不然将会使电解阴极的材料铜快速损耗。将电解阴极铜线5接电源负极,电解阳极碳棒3接电源正极。电解时的阳极碳棒3产生氯气,阴极铜线5产生氢气,气体上升至驱动器的上部空腔内,在气体内部压力下,推动活塞杆8作直线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43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