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效减振方法和对路面要求低、阻力小、节能防振车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03294.2 | 申请日: | 2009-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090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刘鸿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鸿龙 |
主分类号: | B60G11/02 | 分类号: | B60G11/02;B60G1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41000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方法 路面 要求 阻力 节能 防振车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减振方法,以及依该方法设计制造的车辆(汽车等)。
现有的汽车等车辆是用轮胎、钢板弹簧的变形为车身减振的,其缺点是:车 轮遇到障碍物使轮胎、钢板弹簧变形的大量能量,来源于车辆,在减振的过程中, 该能量白白被车辆(货物)的左右、上下震荡运动消耗掉了。车轮对路面凹凸处 的撞击力大,使车辆受到的阻力大、能耗多,同时也使车辆对路面的要求高。
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高效减振方法,以及依该方法设计制 造的对路面(凹凸处等)撞击力小,阻力小,能耗低,对路面的要求低的防振车 辆。
高效减振方法:在车桥中部设置和底盘或车身相连接的连接点,把车桥中部 和底盘或车身连接起来,且使车桥可绕着连接点,向着底盘或车身左右转动,为 底盘、车身等减振。避免车辆遇到路面凹凸障碍时,车轮通过车桥、钢板弹簧, 让底盘、车身下陷或者把底盘、车身托起,减小车轮对路面(凹凸处等)撞击力, 降低车俩阻力、能耗以及对路面的要求。
依上述方法设计制造的车俩,其车桥中部有承重钢板弹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高效减振方法,依该发明设计制造的车俩对路面(凹 凸处等)的撞击力小,可保护路面,节约道路修理费。该车辆一侧车轮遇到路面 的大凸起障碍物时,不易被“掀”翻,陷进了凹坑时易“爬”起,同时该车俩受 到的阻力小,能耗低,振动小,对路面(是否平整)的要求低,可节约道路建造 费。
图1为中部设有钢板弹簧的车桥。
图2为车轮受到路面凸物撞击时,车桥绕中部钢板弹簧转动时的情形。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是在车辆的车桥(4)的中部设置一承重钢板弹簧(3),以支撑底盘、 车身。承重钢板弹簧(3)和车桥(4)之间可通过一大轴承连接,以使它们之间 灵活转动。车桥(4)上原有的钢板弹簧(1、6)的厚度(片数)可减小(少)。
原有钢板弹簧(1、6)的作用已不再是承重,而是支撑在底盘、车身的两侧, 维持车身平衡,使其不左右倾斜。
本发明的车辆在行驶中,一侧车轮遇到路面的凹或凸时,车轮会立即把受到 的下陷或者上托(撞击),通过钢板弹簧(1或6)传递给车桥(4),而车桥(4) 的中部由于受到承重钢板弹簧(3)的压力,车桥(4)便会绕着钢板弹簧(3) 转动,使车轮受到的下陷或者上托(撞击)化解掉了(即没有象普通车辆一样, 把其传递给车身),同时也使车桥(4)的另一端减小向下压钢板弹簧(6或1) 的压力或者产生向下压钢板弹簧(6或1)的压力,使另一种侧车轮产生了变形。 该变形为车桥(4)增加了转动的“空间”。
从上可知,本发明的车辆,一侧车轮可把其受到的下陷或者上托(撞击), 传递给另一侧车轮,使另一种侧车轮产生变形,以减小车厢的振动。
图2为车轮(5)受到路面凸物(7)撞击时,车桥(4)绕中部钢板弹簧(3) 转动,另一侧车轮(1)受到向下压力时的情形。
下面以一个浅显的方法说明车桥(4)可绕钢板弹簧(3)转动:
把一数斤的重物用绳悬挂在一根木棍的中间,用两手的手指托着木棍的两 端。任意一手的手指突然上抬木棍的一端,木棍便绕着绳子悬挂点旋转,使木棍 的另一端立即下压另一手的手指;任意一手的手指突然下放,木棍便反转,使木 棍另一端对另一手指的压力减小。这里的木棍可视为车桥(4),重物可视为底盘、 车身,木棍中间的悬挂点上的绳可视为把车桥(4)和钢板弹簧(3)相连的轴承。 任意一手的手指突然下放、上抬,可视为任意一侧车轮遇到凹、凸路面。
需说明的是,上面的车桥(4)或木棍的转动,都不是简单地转动,而是复 杂的复合运动,只是转动是其复合运动中的主要运动(除车辆正常行驶的运动)。
当本发明的车辆的一侧车轮,在路上遇到较大的凸起物时,由于车桥可转动, 凸起物对车轮往上的撞力较小,使车辆不易被“掀”翻。当一侧车轮遇到较大的 凹陷时,由于车桥的转动,车桥会主动把车轮转进凹陷内,将车辆往上托起。当 车轮从凹陷中的一侧起来时,也等于是车轮遇到了凸起物,所以它很容易从凹陷 中起来,使车辆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鸿龙,未经刘鸿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32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